首页 > 百科 > 儿童教育

温州市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09 23:31:46
The Beginning

  温州市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委办发〔2021〕11号)、《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温教发〔2020〕62号)等文件要求,确保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实现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聚焦未来乡村建设,把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作为加快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优化教育设施布局,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完善乡村全龄段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农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把乡村学校打造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地标、乡村文化传承的新高地,为温州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贡献教育力量。

  (二)总体目标。到2022年,各地结合当地村域型、镇域型、片区型等未来乡村建设市级试点,开展并完成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项目2个及以上。到2025年,全市至少完成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备案项目200个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乡村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优化行动。根据温州未来乡村建设整体部署,结合未来乡村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变化,采取独立设置或联建共建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重构教育资源供需对接模式,科学、合理推进校网布局调整。

  1.学前教育。村域型未来乡村按常住人口3000人可设有1所幼儿园,不足3000人的片区和村可与周边村庄共享学前资源。片区型、镇域型未来乡村的每个镇至少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园。

  2.义务教育。常住人口达到5000人的未来乡村可设有1所小学,或通过就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方式统筹解决,并通过“融合型”或“共建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推进乡村学校寄宿制办学,加强服务范围、学位需求分析,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学校布局调整和集聚效应,精准、科学布点,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3.社区教育。常住人口6000人以上的未来乡村,独立设置从青少年课后服务到老年教育学习的全龄段“未来学堂”,其余乡村采用联建、共建、植入等方式建设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机构。

  (二)实施乡村学校空间升级行动。指向五育融合,深化校园空间变革,重构学校功能空间,突出场景现代化、智能度、文化标识度,提高学校建筑品质。

  1.美化乡村学校基础环境。重视校园建筑品貌,推进校舍改造的安全、实用与美观。重点加强功能教室、阅读空间、体育活动场所、新型学习空间、厕所、食堂、寝室等空间的改造,全面提升乡村学校不同空间的教育内涵与特色,大幅提升乡村学校物理空间、课程资源与文化韵味的美丽水平。加大乡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服务用房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寄宿生活服务条件,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寄宿制学习生活环境。

  2.改造提升乡村学校教学空间。大力提升教学用房的空间品质,让空间改造深度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引入大、中、小普通教室、多种学科教室、服务德育的“年级级部基地”等新空间,满足“选课走班”、“跨校听课”等多种授课模式的需要。普通教室建成新型教学空间,专用教室赋予办学特色内涵,满足各种应用场景需求。按照《温州市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性指标体系(试行)》要求,建设智慧校园达标校。

  3.打造乡村幼儿园“1+5”空间。立足乡村幼儿园所在地域风情、风貌,打造“1+5”空间,包含标准活动室、野趣户外空间、智趣创客空间、童趣生活空间、乐趣阅读空间、雅趣艺术空间等,聚焦野与趣、美与新,凸显乡土味、未来味。

  4.推进乡村中小学“五中心”建设。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室,融合乡土文化,凝练成乡土文化中心。创客空间增加人工智能软硬件模块,建成智慧教育中心。提升学校图书馆、楼道图书角等阅读环境,形成泛在阅读中心。通过机房改造,提升为电子阅览室,作为社群共享中心。美化优化音乐室、美术室、体育运动场地,建成乡村体艺中心。

  5.打造乡村“小而美”学校样本。根据《温州市乡村“小而美”建设导引》,按照“一同基准、二大内涵、三类美丽”目标定位,依托空间改造带动教育改革、装备更新与品牌特色建设的多维联动,促进“现代教育与乡村韵味”的深度融合,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成为“乡村最悦美的地方”。

  (三)实施乡村社区教育智慧赋能行动。着眼未来与智慧,线上与线下联动,虚拟与现实结合,融通周边学习空间,汇聚全生命周期教育公共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1.建设“一站式”幸福学堂(未来学堂)。与乡村建设整体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投用,省级现代化社区学校标准,打造全龄段、智慧化、一站式、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幸福学堂”,配置满足正常教育教学的办公用房、教室、阅览室、计算机房等场所。

  2.建立“虚拟+实体”社区图书馆。建有100㎡以上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配备图书量不少于3000册,每年新购更新一定数量图书,图书种类丰富,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电脑不少于5台,拥有20个以上的阅览坐席。与当地中小学校等场馆建立线上空间,全面共享文化资源,将移动阅读生态复制转接到更多公共空间。

Empire CMS,phome.net

  3.打造“一心多点”学习空间。统筹辖区内的文化礼堂、文化家园、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益性社会设施、文化设施、公共用房、乡村庭院等空间资源,形成社区学习服务圈,培育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4.打造社区学习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与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机构、教育文化场所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依托5G、VR等新技术开展智慧化学习体验;依托省、市社区教育办学网络,采用“数字画像+课程定制”“知识积累+学分转换”“技能共享+积分贡献”等方式办好家门口社区教育。

  (四)实施乡村教师筑梦成才行动。践行“为未来而教”理念,秉承师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乡村教师争做有乡村教育情怀、具备扎实专业能力、乐于投身乡村教育振兴的未来教师。

  1.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培育乡村教师爱生优秀品质,构建朴素、纯净、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乡村教师育人能力,帮助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特殊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加强与家长交流沟通,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2.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通过“互联网+”“双师课堂”“同步课堂”“线上+线下同步教研”等新模式,提高乡村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开展“名师智援”送培项目,推动名师、名校长、名园长走进乡村学校讲学交流。注重“走出去”培训,让更多乡村教师获得前往教育发达地区研修、跟岗学习的机会,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实施乡村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孵化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管理干部、乡村学校“种子”教师研修,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名校长结对等形式,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批长期扎根乡村的优秀“种子”教师,辐射、引领全市乡村学校发展。鼓励乡村教师参与“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在市三层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评选中向乡村教师倾斜。

  4.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地位待遇。落实教师礼遇优待措施,保障乡村教师享有健康体检、疗休养、食宿等优待政策。强化“越是艰苦、越是偏远、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确保乡村教师政策性补助如农村教师津贴、乡镇工作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项目不减少、标准不降低,并结合实际适当提高。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5.加强乡村中小学师资配备。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乡村小规模学校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寄宿制乡村学校按一定比例核增编制、核定编外用工,探索通过购买服务解决用编用人需求。针对乡村学校专业课教师结构性缺编、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推动学区(乡镇)教师走教、跨校兼课,提供专业化的转岗培训,切实缓解学科教师短缺矛盾,逐年优化学科教师结构。

  6.加强乡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按不低于当地常住人口0.01%的比例配备成人教育专职校长、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求每校最低不少于3人。专职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50%以上,兼职教师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发挥志愿者作用,实行志愿者注册制,推行注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定期开展社区管理人员、教师、志愿者培训,并做好记录。

  (五)实施乡村教育内涵提质行动。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育人模式,提升办学内涵,着力培育乡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培育乡村“六味”窗口园。坚持“儿童优先”,深入开展未来乡村幼儿园提质工程,幼儿园70人以下挂靠公办园统一管理,70人以上要创成省二级园以上,乡镇中心园要创成省一级园,提升优质园覆盖面。倡导自然教育理念,建设具有乡土特色与自然风味的园本化课程。立足园所环境、课程、管理、育人等,打造具有乡土味、传统味、纯朴味、田园味、友好味、未来味的乡村窗口园(详见附件3),树立典型、培育特色。

  2. 多途径建设乡村“五化”学校。通过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多种形式,完善集团化办学、教共体、“互联网+”结对帮扶等机制,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绑。200人以上乡村中小学争创省现代化学校,200人以下的要建成市级“小而优”示范校。融合当地风情,跨学科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上体现文化传承和价值认同,学习方式上强调实践。推进“爱阅读”、项目化学习、乡土传统体艺活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作业等特色化课程。拓展乡村学校美育途径,探索并完善新型音乐课堂模式。提升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以“未来”为导向,着眼环境、课程、教师、评价、治理等方面,建设数智化、校本化、专业化、立体化、现代化学校。

  3. 构建社区教育“三维”课程体系。注重整体设计和体系规划, 挖掘当地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关照个人成长、社区治理、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等多元议题,丰富其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依托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完善泛在可选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架构,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统筹利用社区内外各类资源,打造形成普适和规范、共性和个性、城市和社区辩证统一的学习品牌,充分彰显社区教育课程和项目的内在张力和外在效应,构建“系统、数字、融合”的三维课程体系赋能社区学校内涵提升。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以局长为组长,以分管局长为副组长,以学前、义务教育、职成教等科室为主组成的领导小组,把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健全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建设运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加快规划布局。各地要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温教建〔2021〕90号),结合全市未来乡村试点建设进程安排和教育发展实际,加强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专题研究,科学、合理制定乡村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三)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继续落实对乡村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的补助政策。办好教工食堂,适当提高乡村教师伙食补贴标准。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同等享受“两免一补”以外,按规定享受每生每年10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贴的政策。推动社区学校建立独立账户,由地方财政按乡镇(街道)常住人口基数保障社区学校年度公用经费不低于人均6元,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并逐年增长。

  (四)加强指导评估。市、县两级建立未来乡村教育场景指导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视导检查,及时研究重大事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参照“未来教育”窗口校、窗口园培育导引以及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意见等文件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标准,推进乡村学校布局优化、空间再造和内涵发展。

  (五)加强督考宣传。建立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督导考核机制,把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区)人民政府年度履职考核体系、教育现代化县(市、区)、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各地对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经验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共谋、共建、共享改革成果。

  附件:

  1.温州市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建设试点名单

  2.温州市未来乡村窗口园建设标准体系(导引)

THE END

TAG:乡村  学校  未来  教师  空间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