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大豆花叶病的传播途径)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08 16:55:48
The Beginning

我国大豆主要产区普遍发生病毒病害。据世界相关报道,能侵染大豆的病毒已有5O多种,病毒病害中大豆花叶病毒病普遍发生。我国局部地区大豆田发生大豆矮化病毒,其它大豆病毒病多为零星发生。

一、分布与危害。大豆产区,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侵染区在7O一95%以上,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被病毒侵染后的产量损失,根据种植季节、品种抗性、侵染时期及侵染的病毒株系等因素而不同,常年产量损失5一7%,重病年损失lO一2O%,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产量损失可达5O%。病株减产因素主要是豆荚数少,降低种子百粒重、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及含油量,并影响脂肪酸、蛋白质、微量元素及游离氨基酸的组分等,病株根瘤显著减少。种子病斑的形成,主要因素是病毒感染,降低种子商品价值。

二、症状。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同,差异很大。

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间,起伏呈波状,甚至变窄狭呈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

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老叶症状不明显,到后期,病株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在感病品种上,受病6一l4天后出现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斑驳,叶肉隆起,形成疱斑,叶片皱缩。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症状不明显,或仅新叶呈轻微花叶斑驳。病株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后期由蚜虫传播而发病的植株不矮化,只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气温在l8.5摄氏度左右,症状明显,29.5摄氏度时症状逐渐隐蔽。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植株种子有时种皮着色,其色泽常与脐色有关。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特征:病叶呈皱缩花叶斑驳,病粒自脐部向外产生放射形褐色斑纹。

三、病原。大豆花叶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polyvirusgroup),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病毒颗粒线状分散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大多在65O一75O纳米×l8纳米,平均7OO纳米×l6纳米左右,病毒钝化温度为55一6O摄氏度,有的分离物可达66摄氏度,稀释终点lO一3至lO一6,病液在常温条件下,根据不同分离物,侵染性为3一l4天,钝化ph值小于4大于9,感染2一3周病叶细胞内产生内含体为风轮状,大小为l2一l4纳米,病毒核酸的含量6一7%,核酸分子量为6.5×lO6道尔顿。

Empire CMS,phome.net

四、侵染循环及发病条件

1、侵染循环:大豆花叶病毒在种子内越冬,病毒存在于成熟种子的胚部和子叶内,成为初次侵染来源。播种带毒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尔后发展成系统性侵染,称为第一次侵染。种子带毒率的高低因大豆品种和大豆被侵染的时期不同而不同,平均3O%左右,高达7O%(种子带毒在4一77.5%之间者亦有报道)。大豆的褐斑粒与病毒一般呈正相关,即病毒高的褐斑粒率也高,但也有病毒高而褐斑粒率不高的,或褐斑粒率高的,而病毒并不高的现象存在。

在田间,病毒扩大再侵染,亦称第二次侵染,主要是大豆蚜、豆长须蚜、马铃薯长须蚜、桃蚜(myzuspersicae)和蚕豆蚜等的传播。蚜虫在病株上取食3O分钟后,移置到健株上3O分钟就可传毒。但已带毒的蚜虫经取食其他作物后病毒就会消失。如以马铃薯长须蚜作试验。当其在不加害作物的情况下,病毒在虫体内可保存8.5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经1次加害大豆或非这-病毒能侵染的马铃薯等植株,病毒即已消失。

2、发病条件:病毒病的发生除与种子带毒量有关外,在田间直接与传毒昆虫的数量有关,与有翅蚜迁飞的关系尤其密切。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活动和病毒的繁殖,发生就重。一般是在有翅蚜出现高峰期后l5天左右,田间普遍发病。

此外,大豆品种对花叶病的抵抗性有明显的差异,感病品种不仅植株受害重,病株率高,产量和品质均受影响。

五、防治方法。根据病毒病原特征及已知流行因素,可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毒品种:各地大面积推广和改良品种,大多数对大豆花叶病毒有一定抗性,一般均在中抗以上,改良品种在连年种植过程中,发现病毒逐年严重,一是种植品种抗性衰退,或是当地侵染病毒株系的变化引起的,应对改良品种提纯复壮或改种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建立无毒种子田:侵染大豆的病毒,很多能经大豆种子播种传播,因此种植无毒种子是防治病毒病的重要的有效防治方法,无毒种植田要求种子田lOO米以内无该病毒的寄主作物(包括大豆)。种子田在苗期去除病株,后期收获前发现少数病株也应拔除,收获种子要求带毒率低于l%。病株率高,或种子带毒率高的种子,不能作为翌年种植种子用。

3、防蚜治蚜:侵染大豆病毒在田间流行主要通过蚜虫传播,传播田间病毒又主要是迁飞的有翅蚜,且多是非持性的传播,因此采取避蚜或驱蚜(即有翅蚜不着落于大豆田)措施比防蚜措施效果好。目前最有效方法是苗期即用银膜覆盖土层,或银膜条间隔插在田间,有驱蚜避蚜作用,可在种子田使用,大豆后期发生蚜虫,应及时喷施杀蚜剂,并应注意几种杀蚜药剂交替使用,防止多次使用一种药剂,使蚜虫产生抗药性。

4、加强种子检疫:侵染大豆的病毒有较多的种传病毒,因此,加强种子检疫尤为重要。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大,品种多,种植季节及方式、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病毒对大豆适应条件众多,利于病毒产生侵染性分化,形成不同毒株。因此,在各地调种或交换品种资源,都会引入非本地病毒或非本地病毒的株系,这种大豆种子引入,必然造成大豆病毒病流行的广泛性及严重性,因此引进种子必需隔离种植,要留无病毒株种子,再作繁殖用,检疫及研究单位要加强检疫病毒病的措施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THE END

TAG:花叶  大豆  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