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怎样种植猴头菇(怎样种植猴头菇种子)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22 15:14:50
The Beginning

猴头菇属低温木腐生型食用菌,近几年来其栽培规模在逐渐扩大,产量及效益也在随之增长。今天我们谈谈怎样种植猴头菇,讲讲猴头菇栽培技术要点,供种植猴头菇的朋友们参考。

一、猴头菇菌种选择及其配方

猴头菇菌种选择及其配方

为了确保生产安全,一级菌种要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选购。二级菌种制作配方:木屑78%左右,麸子18%,玉米面1%,豆粉2%,石膏1%;含水量达到55%~65%,ph值在6.0,即可装瓶或装袋,装锅灭菌。

三级菌种的制作主要采用阔叶树锯木屑为主的配方,具体配方为:

1、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

2、木屑79%,麦麸18%,豆饼粉1%,玉米面1%,石膏粉1%;

配方所用麦麸、玉米面、豆饼粉等都要求新鲜、无霉变、无虫害;木屑要过2~3目的铁丝筛,剔除原料中硬物,以防装袋时刺破塑料袋。

二、猴头菇怎样装袋灭菌

怎样种植猴头菇

可用高压灭菌,也可以采用常压灭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要注意:

一是及时进灶。装袋完毕,要立即将料袋装进灭菌灶,并迅速加温开始灭菌。

二是合理叠袋。料袋进灶应叠放,采用铁制的或耐高温高压的塑料菌筐较好,袋与袋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隙,使蒸汽能自下往上畅通,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灭菌不彻底。

三是控制温度。常压锅灭菌开始时要用猛火尽快使灭菌仓内温度在4 h内达到100 ℃,维持8~10 h,停火,闷6~8 h后自然冷却后出锅,用高压锅要充分放出锅内冷气,将压力达到1.2 kg/cm2维持2 h(丙烯袋可以达到1.5 kg/cm2维持1.5 h),自然冷却,当压力降到0.5 kg/cm2以下时,可以放气出锅。

三、猴头菇接种技术要点

猴头菇栽培技术要点

进入接种室前,工作人员要洗手,换消过毒的白大褂、帽子,换上拖鞋,带上菌种进入接种室。接种前工作人员要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菌种瓶外壁;点燃酒精灯,通过火焰灼烧接种工具。

接种可采用酒精灯火焰接菌、干热风接菌、负离子净化接菌器、超净工作台接菌,各取方便。每种方法都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

接种前勿忘严格检查菌种质量。如有黄、绿、黑色出现,说明菌种已被杂菌污染,应淘汰;如菌丝出现棕红色斑块或液体,可能菌丝老化或局部伤热;如菌丝灰白、稀疏无力,说明菌种活力低下,应慎用。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接种时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无菌区打开菌种瓶,刮除表层老化的菌丝和已形成瘤状或珊瑚状子实体。打开被接菌袋口,用接种工具将菌种迅速接入袋口内,然后封口。每瓶二级菌种可接种30~45袋三级种。

四、猴头菇菌种培养方法

养菌室要求干燥、洁净 、保温、有通风条件,室内可搭5~8层架子,每层高度在35~45 cm,最下层距离地面不得少于40 cm,床面可取任何材料,但表面一定要坚固、平整、光滑,避免刺破袋底部。养菌室在养菌前3 d应做消毒处理,灭菌方式与接种室消毒要求基本相同。

接种完毕的菌袋进入培养室后,在发菌管理过程中要对菌袋进行检查。菌袋入培养室后3~4 d,一般不宜翻动。7 d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和有没有杂菌污染。一旦发现杂菌污染菌袋立即清除,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防传染。

在适宜条件下,25 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为了使其顺利完成发菌,应加强管理:

一是温度控制上主要以控制室温为主,温度计应放到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菌袋初入培养室的1~4 d,室温应调到24~26 ℃,以使所接菌种在最适环境中尽快吃料,定植生长,形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

Empire CMS,phome.net

5 d起,随着菌丝生长,袋内温度上升,比室温高出2 ℃左右,为此应将室温调至24 ℃以下。16 d之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应控制在20~23 ℃为适。

二是湿度控制方面,在发菌期,菌丝是依靠基内水分生长,不需要外界供水,因此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0%左右即可。湿度大时,应开窗通风。因湿度太大,会导致杂菌滋生。

三是光线控制方面,发菌期菌棚应尽量黑暗,以避免早出菌现象。

五、出菌管理

菌袋经过逾20 d发菌培养,此时观察到菌袋料面出现黄豆大菌蕾时,把菌袋摆放到出菇棚内开始进入出菌期管理,此时应从如下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菌袋开口。将原来封口的棉塞盖去掉,以增加通气量,促进原基生长。

二是调整温度。菌袋开口后,温度要调至14~20 ℃。

三是增加菌棚湿度。当菌袋开口后,需要向菌棚空间、地面喷水,使菌棚相对湿度达到85%~90%,保持菌袋料面湿润,保证原基形成,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

四是适当加强通风管理。当菌袋开口后,注意适当加强菌棚通风换气,保持菇棚空气新鲜。应先喷水后通风,保证菌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5%~90%。

五是保持一定散射光照。猴头菇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200~400 lx光照。

六、畸形猴头菇防治

畸形猴头菇,影响其商品价值,必须尽力防治。常见的畸形类型有珊瑚丛集型、光秃型和色泽异常型等。主要是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所致。若生长中湿度大,通气差,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时,就会刺激子实体基部产生分枝,形成珊瑚状,致使不能形成球状子实体;若温度高于25 ℃以上,加上空气湿度低,会出现不长刺的光秃子实体;若温度低于14 ℃时,子实体即开始变红,并随温度下降而加深。

防治方法:当出现珊瑚状子实体时,应加强通风透气,促进子实体健壮生长。产生光秃型子实体时,要加强水分管理,向空间喷雾状水或地面洒水,以降温补水。当子实体出现红色时,加强温度管理。此外,若因菌种传代次数较多,种性退化而产生畸形猴头菇时,应提纯复壮,培育优良菌种。若因感染杂菌造成子实体变黄,则应及时连同培养基一并挖除。

七、采收与再培养

猴头菇一般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10~15 d。子实体成熟的标志为:菇体色白,表面出现菌刺,菌刺长至1 cm左右,尚无大量孢子弹射即可采收。

猴头采收后,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停水5~7 d,扎紧袋口,继续培养10 d左右即可形成第2批菇。一般管理好可采收2~3批菇,生物转化率达90%~115%。

THE END

TAG:猴头菇  栽培技术  要点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