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我国油莱主产省和高产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油菜产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1年江苏省油莱种植面积超过67x104 hm2,约占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8%,总产量140 x104 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平均单产达2 lookg/hm2,多年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油菜提供了发展空间;二是油菜品质遗传改良的成果为品种调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目前江苏油菜产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点是扩面中增产,选优促进增效,逐步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形成应对人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柱产业。
1 江苏油菜产业的发展
1.1 低水平徘徊阶段 上世纪50-60年代,江苏省油菜种植面积60-70万公顷,单产低于750kg/公顷,总产不足100万t,年份间总产波动较大。食油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实行低水平定量供应。油菜品种为白菜型地方品种,甘蓝型晚熟品种胜利油菜、早生朝鲜引进并开始系统育种。品种老、水平低,产业规模小。油料加工业非常落后,市上以供应毛油为主,菜粕均作为肥料。
1.2 缓慢增长阶段 上世纪70-80年代,油菜种植面积增长至300-400万公顷,单产上升至1 500kg/公顷左右,总产400-500 万t,增长比较稳定,一批早熟高产品种全面普及。油菜产业水平有所提升,加工工艺有所改进,浸出法取油在县级以上国营油厂推广。
1.3 快速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粮食生产的增长超过需求,粮经比例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急切解决油料供应不足问题。因此90年代油菜生产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农业部提出发展长江双低油菜带生产的战略性调整得到各省的响应,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大力开展技术革新,使双低油菜品种的推广得到落实。江苏省的油菜面积从500 万公顷,迅速上升至670万公顷,总产从不足1000万t增长至1400万t。双低油菜品种特别是双低杂交油菜得到生产者的认可,并且成为主体品种。育种机构与种子生产部门联合开发双低杂交油菜种子品牌,规模逐年扩大,种子纯度迅速提高。油脂加工企业开始瞄准市场,开发低芥酸高级烹调油和色拉油,饼粕的加工也得到重视,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迫切加快发展才能适应人世的挑战。 从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来看,第三阶段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初步解决了全省食用植物油供应的落后状况,人们开始认识低芥酸菜油的好处,但是油菜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障碍是双低油菜品种供种质量不够稳定,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化生产,插花种植情况普遍,订单收购没有广泛推行,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健全,产前、产中、产后联系不够紧密,双低菜籽资源严重浪费。
2 油菜品种遗传改良进展
2.1 油菜产量的遗传改良 上世纪60年代,在推广甘蓝型晚熟品种胜利油菜、早生朝鲜过程中,暴露了这类品种的生态不适应性,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当地最适气候因素不能同步,影响正常开花结实,导致含油率和产量下降。我们在种质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开展早熟高产育种研究,一是通过系统育种从天然群体中寻找早熟变异个体,以终花期为选择依据。如果仅从早开花人手选择往往获得春性极强的变异,形成新的生态不同步,极易遭受冬春的冻害。二是通过杂交育种创造新的品种类型。实践证明通过[甘白)杂交的育成品种"搭桥",进行[甘白]杂交效果十分显著,育成的早熟高产品种宁油7号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该品种以宁油1号为母本,川油2号选系川2-1为父本杂交,p,和f,经异地夏播加代选择,父本中含有白菜型成都矮油菜的遗传基因,因此,宁油7号具有良好的早熟性和生态适应性,同时保持了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由于双亲性状的互补性好,在产量三因素中粒重优势明显,三个因素的积数较大,容易形成高产结构,在1974-1976年华东地区油菜品种试验中名列首位,比对照品种增产9.8%。由于宁油7号适应于当时多熟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能够耐迟播,适应于晚茬高产栽培,先后通过了苏、浙、皖、沪等省市的品种审定,1990年通过国家审定。1976-1995年累计推广26600万公顷,成为当时我国油菜三大主体品种之一,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2 品质改良的常规育种 自1975年引进加拿大的低芥酸品种zephyr即开始了品质育种,此后引进的国外优质品种主要有oro、regent、westar、primor、mallloo、wesroona和start等,育种方法以杂交育种为主,辅以系统育种。由于以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的目标明确,在引进种质资源的同时引进了双低性状的遗传理论以及相应的测试技术。品质改良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多数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优质供体亲本的生态型未能得到充分改造。主要原因是育种技术上轻回交重选优,另一个原因是双高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双高育种与双低育种并存,前者基础好,育种成效快,先后育成了中油821、秦油2号两个名牌品种,构筑了一个新的产量平台,增加了双低育种的难度。我们在双低的基础上又把产量改良提到重要地位,加强了育种材料的严格选择,充分利用半成品材料的互交以及重要目标性状的回交扩大了常规育种的遗传基础,品种性状日趋综合过硬。我们采用两个牛成品中间品系互交育成了宁油10号,具有黄籽、大粒、抗病、抗倒的特点,该品种于1998年通过江苏省审定,于1998-2000年长江下游区试中在品质与产量方面双超中油821,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今后二、三年内我们将育成双低抗倒,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
2.3 双低杂交油莱育种 在常规优质育种的同时调整育种方向,将品质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为双低品质的载体,在杂种一代表现产量及抗性适应性方面的优势。1976-1984年采用不同质核育性结构的品种为亲本选育mi cms,并实现三系配套。1984年启用这套三系导入双低基因,历时7年育成了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代表品种宁杂1号,其选育方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是品质与育性同步筛选法。1999年分别在长江下游和黄淮地区区试中比对照品种中油821和秦油2号显著增产,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累计推广1000万公顷,200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接班品种苏优3号、苏优5号均已通过江苏省审定。苏优3号1999-2001年在长江下游区试中表现突出,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4%,芥酸含量0.42%,硫甙含量25.87umol/g,种子含油率达43.16%。2001年被农业部推荐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莱主推品种,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累计种植面积达200万公顷。本阶段还研究制定了双低杂交油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确保种子生产的质量,生产的杂交种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在育种的同时开展了micms育性遗传,恢复基因分子标记,改进杂交种株型结构,提高含油率,抗病、抗倒性以及转抗除草剂基因等基础研究,为今后杂交油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 4 无花瓣油菜育种 油菜的冠层结构不同于禾谷类作物,开花期群体冠层被密集的花瓣层所覆盖,盛花时黄色冠层厚度可达50-60cm,形成对太阳入射光的无效吸收与反射,光能损失率达到60%。另一方面花瓣是传播油菜菌核病的媒介,由于花瓣富含营养,是良好的病菌培养基,导致病菌的二次侵染。因此,去除花瓣对于改善油菜光能利用和减轻菌核病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无花瓣育种的关键是创造无花瓣的突变体。据国内外报道,至今通过天然突变体的选择或者芸薹属植物的种间杂交育成无花瓣种质27个。但是多数突变体遗传稳定性差,可供利用的无花瓣种质则很少。advanta种子集团采用buzza g发现的突变体与双低品种杂交育成hylite200tt(1999)和hylite 201(2000),已分别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注册推广。1983年我们从甘白杂交后代获得无花瓣突变体apl-0256,遗传稳定性好,无花瓣株率和无花瓣度均达到100%,以这个种质为亲本与双低品种杂交获得一批具有无花瓣性状的品系,主要有无花瓣1号、2号和3号。另一方面将无花瓣性状转移至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培育具有无花瓣性状的三系杂交品种。
2.5 工业用途油菜新品种选育 特高芥酸油菜品种的选育已获得成效。加拿大manitoba大学育成一批高芥低硫品种如hero、mercury、nutope等,芥酸含量为53%-54%,硫甙含量较低(10umol/g)。我们在双低育种的同时也注意特高芥酸品系的选育,采用常规高芥酸品种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并对芥酸含量增强选择压,同时采用半粒法技术从特高芥酸单株中进一步分离芥酸含量超过60%的单粒,组成特高芥酸含量的群体,通过自交和互交使高芥酸性状得到累加。第一个性状稳定的特高芥酸品种特高芥1号,芥酸含量超过55%,种子含油量42%-45%。高芥酸、低硫甙品种和杂交种正在选育之中,这类品种将视市场需求,订单生产,专厂加工或组织出口。
2.6 高油酸含量油菜育种 油菜脂肪酸组成改良潜力很大,降低芥酸含量之后,脂肪酸合成方向明显改变,油酸含量大幅度提高,达到60%左右。为进一步提高菜油的营养保健功能,油酸仍有提高的必要也有潜力存在。国外报道,有关研究已将油酸增加至70%以上,亚麻酸降低为3%左右。这种高油酸的菜油就可与油质最好的橄榄油相媲美。我们已分离出油酸含量高于70%的品系,其亚麻酸含量低于5%,为进一步改良菜油脂肪酸组成打下了基础。
2.7 油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 江苏省农科院收集保存芸薹属(brassica)6个种和近缘野生种资源近2 000份,是开展种质创新研究的重要资源。从[甘白]、[甘芥]及[甘埃芥]种间杂交中获得早熟、抗病、黄籽、高油、无花瓣、矮秆、二体附加系、近等基因系以及特定脂肪酸含量的中间材料,为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储备。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下,开展了重要优异性状分子标记和多性状的聚合育种,以无花瓣基因的克隆为重点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3 油菜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3.1 在推行优质化的同时实行标准化 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贸易与国际接轨,农产品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政府强化管理。针对影响双低油菜品质的因素,首先应严格执行品种准人制,没有达到双低标准的品种不能进入品种区域试验,不审定,不推广,已审定的非双低品种限制淘汰;其次实行种子准人制,未达到双低标准的种子不准经营;第三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净化生产环境,保证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双低菜籽。
3.2 加速双低油菜接班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针对目前生产上应用双低油菜品种所存在的问题和育种现状,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大力开展育种攻关,近期内重点解决硫甙含量偏高和含油率偏低两大问题。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要着力培育抗倒、抗裂角、株高适中、株型紧凑适宜于机械化栽培的双低品种,在机械化试点地区示范推广,真正为油菜轻型栽培创造条件。同时按照市场机制建立油菜种子经营体制,推行种子产业化,把种子产业做强、做大。
3.3 加强双低油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在高产保优栽培方面除了控制种源和规模种植之外,还要根据双低品质性状的形成规律,扬长避短,促控结合,不断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机械化作业是油菜生产的弱势,要重点解决播种移栽和收获的机械化及其配套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菜劳动生产率。
3.4 推进双低油菜的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水平 积极探索"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同时依托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建立油菜籽及制品的信息体系。双低油菜籽的加工业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在原料不断增加和质量逐步过关的有利条件下,要改进工艺打造品牌,让低芥酸高级烹调油、色拉油占领超市货架;大力开发低硫甙饼粕,为畜牧业发展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