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体是国家监管机关的监管秩序;
对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进行拘留、逮捕、羁押、监管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施加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法律强制措施,犯罪嫌疑入、被告人、如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直接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活动。
2、客观方面表现为从羁押和改造场所逃走的行为。
逃跑,是指脱离监管机关实力支配的行为,具体表现为逃离关押场所。逃跑的方式没有限制,比如利用监管人员的疏忽逃离关押场所,外出劳动逃离关押场所,利用暴力和威胁逃离关押场所,打破门窗或损坏设备逃离关押场所等等;
3、主体依法被关押(包括押解途中)的罪犯(已决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
Empire CMS,phome.net |
(1)虽然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但未被关押的人(如被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2)行为人在被群众扭送的过程中逃走的,也不成立本罪。
Empire CMS,phome.net |
(3)只要司法机关在关押的当时符合法定的程序与实体条件,就应认为是“依法关押”,此时,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就可以成为本罪的行为主体。但是,在行为人原本无罪,完全由于司法机关的错误导致其被关押的情况下,行为人脱逃的,应认为缺乏期待可能性(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不成立脱逃罪。
4、主观上只能是故意的,为了逃避监管机关的监管。
如果没有这个目的,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离开关押场所,特殊原因消失后立即返回关押场所,一般不应视为逃犯。
根据规定,行为人实施脱逃的目的在于逃离羁押或者改造场所,以达到逃避关押、改造的目的。因此,脱逃行为是否得逞,主要应看行为人是否逃出了羁押、改造场所,是否摆脱了看管人员的控制,已经逃离羁押或改造场所的范围,摆脱了看守人员监视控制的,就是脱逃既遂;实施脱逃,如果在羁押改造场所内被发现,或者虽然逃出了羁押改造场所的范围,但在看守人员直接监视下被抓回的,是脱逃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