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旅游攻略

威海市一战华工纪念馆介绍 威海海源公园一战华工纪念馆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14 15:10:21
The Beginning

  一战华工纪念馆是威海市博物馆分馆,是国内首个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展示了一战时期14万华工奔赴欧洲西线战场的历史,以及他们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贡献。

  一战华工纪念馆位于环翠区连林岛路海源公园内,由同济大学李立教授设计,总面积2344平方米,展览面积720平方米。该建筑在不破坏海岸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将大部分空间设计于地下,空中俯瞰成明显的“十”字型,象征着一战时期中国命运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建筑内设展厅、放映厅、咖啡厅、文创商店、办公区等。

  一战华工纪念馆内展出内容分为“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遣留何处去”“大潮起东方”等五大部分,主要讲述了以下历史内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当时,中国当时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随着战争深入,英法等协约国伤亡惨重,北洋政府梁士诒等人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

  “以工代兵”计划提出后,中国政府最初主动寻求同英国合作,并设想提供武装华工,但遭到拒绝;1916年,英军伤亡惨重、元气大伤,重压之下,只得来华招工。由于英国在中国北方拥有威海卫租借地,有着组建华人雇佣军及华北招工的先例,以及大批闲置基础设施等诸多有利因素,威海卫成为军方最理想的招募基地。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运送到西线战场,成为一战中协约国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来自山东的不少于8万人。

  十几万华工漂洋过海,历尽艰辛,他们中有许多人染病身亡,葬身大海。到达欧洲后,华工们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劳累、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有两万名华工被迅速遣返回国,其余仍继续留在欧洲参与战后重建,清理战场、掩埋尸骨,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代价。一战期间,共有约两万华工下落不明,其中明确记载死亡的有两千余人,他们被埋葬在欧洲各国的墓地中。这些华工在完成合同契约后,有约十二万人被陆续遣返回国。约三千名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法国,成为定居法国的第一代华工移民。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欲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而协约国却将其转让给日本。在这个历史的路口,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民众骤然觉醒,积极探索富国强民的新道路,一个新的时代,从此拉开序幕。

  纪念馆内将展出近200件一战华工文物,包括华工铜手镯、纪念章、帽徽、华工日记等各类文物。重点展品如下:

  1、大英招工局录用华工马秀新证书

  (马秀新儿子马卫捐赠)

  马秀新,1893年生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平乡县田富村,1917年与族兄马德存在天津被录用为华工,经威海卫赴法国,从事工人、装卸工、战场运输、抢运伤兵等工作,族兄马德存客死他乡。1919年6月马秀新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2、华工手镯

  英招华工约十万人,每人编一号码,是用机器打在铜片上,卷成手镯套在华工的手腕上,待合同期满回国时才能取下。铜镯上的号码代表华工,每个人的工资、配给都根据这个号码发放。

  3、华工日记《路往纪事》

  《路往纪事》是一本一战华工日记,记录了潍坊籍华工从1917年3月至1918年9月的经历,包括由威海卫出发长途跋涉到达法国的坎坷经历,在法国哈利、如汪(音译)等地工作的见闻,真是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华工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威海招募华工记》

  记录了英国招工局在威海卫招募华工的详细情形及在法国工作的相关事宜,并附有许多照片,为珍贵的研究一战华工的史料。

  5、华工用炮弹壳制作的工艺品

  华工利用回收的战争材料创作了大量的艺术品。作品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龙、荷花、梅花、狮子以及穿着传统服装的人物,也有表达乡愁刻有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

  6、华工铜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向为英军服务的中国劳工颁发的纪念章。正面锻压有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和一圈英文。侧面有华工编号等。

THE END

TAG:华工  一战  威海卫  英国  战场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