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动物馆参观攻略
开放时间:
门票:成人票20元,优惠票10元【】
中国古动物馆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是该所1994年创建的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及进化论知识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中央机关思想教育基地。
➤主要场馆和展陈内容
第一层的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展示了各种无颌类、有颌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化石标本,其中包括馆藏珍品,非洲科摩罗政府赠送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拉蒂迈鱼标本;在一层中央的“恐龙展池”,展出了几种中国有代表性的恐龙的巨大骨架,其中包括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马门溪龙,还有头上长着骨棒的棘鼻青岛龙;龙池还展出了加拿大皇家特雷尔古生物博物馆赠送的霸王龙完整骨架;一层西侧的热河生物群专题展区展示了这个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生机勃勃的古老生物群,其中包括长有四个翅膀的恐龙——顾氏小盗龙等精美展品。这种带羽毛的恐龙也被写入了我国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课文题目就是《飞上蓝天的恐龙》。
一层恐龙展池
二层还展示了其他很多珍贵标本,如揭示乌龟甲壳起源的乌龟——半甲齿龟,以及世界第一只长有角质喙的古鸟——孔子鸟,其化石上的羽毛印痕清晰可见。马门溪龙大腿骨
第三层的古哺乳动物展厅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古哺乳动物标本及骨架,包括被写入我国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的威严耸立的黄河象(学名:师氏剑齿象)的巨型骨架,它生活在200万年前,身高有3.81米,是当时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之一;还有熊猫的始祖——禄丰始猫熊、相貌凶恶却食草的尤因塔兽、长着匕首状利齿的美洲剑齿虎、世界最原始的披毛犀——西藏披毛犀、世界最大的马——埃氏马,以及与“北京人”生活在同时代的大角鹿和少见的鬣狗粪便化石等。
埃氏马、鬣狗粪便化石
古脊椎动物馆的每层都各有一副数十米长的巨型油画依墙展开,分别绘制了“古生代的海洋与陆地”、“中生代的恐龙世界”、“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家园”等三个主题,全面展示了自寒武纪以来产自中国各个地质时代的古脊椎动物群落独有的生态面貌。这样的巨幅、全景、全时代的远古生态复原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都非常罕见,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美范例。
中生代的恐龙世界
中国古动物馆的树华古人类馆于1999年建成开馆,通过展出各个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标本及模型,系统普及了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科学知识。展品包括举世瞩目的“北京人”头盖骨神秘丢失之前制作的最早期模型,以及国外赠送的各种珍贵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和模型等。石器展区则展示了中国古人类制作的各类石器、骨器等工具和装饰物,生动展现了史前人类文化和行为演化的特点。
➤重点展品介绍
中国古动物馆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从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藏品700余件。馆中陈列着自5亿年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的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石器标本,包括无颌类、有颌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及石器等,全面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宏伟历程。
Empire CMS,phome.net |
1、海口鱼
海口鱼:世界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
海口鱼属于无颌类,头部前端两侧有一对外露的眼睛,具有6-9 个鳃裂。其身体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脊椎,代表世界已知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由中国科学家在云南帽天山 5 亿 2千万年前的寒武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该地同时代的地层里还发现了 200 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涵盖了 10多个主要生物门类,被统称为“澄江生物群”。这个生物群被认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最好见证,但其发生原因仍然是全世界“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2、拉蒂迈鱼
拉蒂迈鱼:来自非洲的活化石
大约3亿多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海陆变迁,一些海洋中生活的肉鳍鱼类逐渐转向陆地水域,并最终利用肉质的鳍登上了陆地,成为陆生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人们曾认为代表这一演化环节的是肉鳍鱼中的总鳍鱼类,而这个类群早已灭绝很久了。然而,1938年 12 月 22 日,南非东伦敦港博物馆一位叫拉蒂迈的小姐在渔民刚打捞起的鱼中发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鱼。这条鱼后来被鉴定为总鳍鱼类中的腔棘鱼,鱼的名字也献给了拉蒂迈小姐。拉蒂迈鱼是4亿年前的总鳍鱼家族残留至今的“活化石”。它生动地展现了鱼类向陆生四足动物演化的过渡环节特征,也对研究脊椎动物由水上陆提供了解剖学上的重要证据。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这条拉蒂迈鱼标本完好地保存在特制的防腐剂中,它是科摩罗政府首脑访华时赠送的,被称为“来自非洲的珍贵礼物”。
3、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世界已知脖子最长的恐龙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8年底,已发现了约300种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恐龙。在中国的恐龙大家族中,马门溪龙可谓声名显赫:它是亚洲个体最大的恐龙之一(中加马门溪龙体长可达 35 米),也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又是中国种类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蜥脚类恐龙,还是中国首次发现皮肤化石的蜥脚类恐龙。由于马门溪龙的骨架高大、雄伟, 在各家博物馆的众多展品中,它如“鹤立鸡群” ,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耀眼的明星。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这条马门溪龙叫“合川马门溪龙”,产自四川合川县(现重庆合川区),体长 22 米,脖子就有 9 米多长。人们推测,它每天至少要吃300千克的植物,真是恐龙界中温柔的“吃货”。
4、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白垩纪的双翼飞机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鸟类是由小型的带羽毛恐龙演化而来,而且其中一些带羽毛的恐龙不但能够飞行,而且拥有两对翅膀。顾氏小盗龙就是这一演化阶段的代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这件顾氏小盗龙正型标本模型显示,其体型非常小(从头到尾大约70 厘米长),弯曲的爪子使它们适合在树上生活,长长的飞行羽毛覆盖在四肢上形成两对翅膀。当两对翅膀打开的时候,顾氏小盗龙就可以从一颗树飞到另外一颗树上。这样的飞行方式就如同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的双翼飞机一样。而且最新研究发现,许多早期的原始鸟类也都和顾氏小盗龙一样,拥有“四个翅膀”。于是科学家们推测,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个“四翼阶段”,并以树栖跳下飞行的方式飞向蓝天。顾氏小盗龙可谓是“白垩纪的双翼飞机”。没想到人类学习飞行的方式与恐龙学习飞行的方式不谋而合。顾氏小盗龙也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演化理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
5、半甲齿龟
半甲齿龟:揭示乌龟甲壳的起源
龟是脊椎动物中最奇特的类群之一。其他脊椎动物大都是一根脊柱,前端有头、后端是尾,两侧是四肢,“肉包骨头”。可龟却在腹部和背部长出了甲壳,而且把脊柱整个包裹在了壳中,成了“骨头包肉”。这样奇怪的龟甲是如何形成的呢?长期以来古生物学家们一直得不到答案。而且龟类似乎从 2 亿多年前出现至今,样子基本就没变过!直到 2008 年,半甲齿龟的发现终于解开了这一谜题。半甲齿龟生活在贵州关岭 2.2 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海洋中。与现在的龟不同,这只“最古老”的龟嘴里长着牙齿(现在的龟没有牙,只有喙),背部的甲壳也不完整,只有腹部的甲壳完全形成,因此叫做半甲齿龟。这一过渡物种向我们证明,龟壳是由下而上形成的。半甲齿龟为揭示龟类的起源提供了难得的化石证据。
6、魏氏准噶尔翼龙
魏氏准噶尔翼龙:中国最早发现的翼龙
1963 年夏天,一支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寻找无脊椎动物化石,为石油勘探提供线索。但一位姓魏的考察队员意外地发现了几块脊椎动物的肢骨化石。而这几块肢骨化石如此轻薄,明显不同于常见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被送到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院士手中,最终被他鉴定为一个全新的翼龙属种:魏氏准噶尔翼龙。魏氏准噶尔翼龙是中国最早命名的翼龙,其翼展可达3米,尾巴短,视觉发达,嘴前部向上翘起,没有牙齿,靠捕食湖边的鱼虾及软体动物为生。
7、原始热河鸟
原始热河鸟:中国最原始的鸟类
有一种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的古鸟类,它长得既像恐龙又像鸟,乍一看令人难以分辨,这就是代表了从恐龙到鸟类演化过渡阶段的原始热河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像恐龙一样拖着一根长长的骨质的尾巴,而现今的鸟类尾巴很短,有些具有长的尾羽,并不是真正的骨质尾。另外,热河鸟的翅膀也和现代鸟类不同,上面还跟恐龙一样长了三个锋利的爪子!热河鸟的个头很大还长着大爪子,但它却是温顺的吃植物的鸟类。在它的肚子里保存了 50 多颗植物种子,由此可以推断它是一种吃种子的鸟类。可能这只热河鸟刚刚饱餐一顿,还没来得及消化就意外失去了生命,而它的化石但却成了我们得以窥视鸟类祖先食性的一把珍贵的钥匙。
8、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中国第一龙(镇馆之宝)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古动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古动物馆二层“恐龙走廊”展出的这件许氏禄丰龙标本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龙”。这么说有三个原因。首先,许氏禄丰龙生活在 2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因此它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一个第一);其次,它的骨骼化石1938年发现于云南禄丰(并因此得名),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经过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杨锺健先生研究命名后,1941年在重庆北碚装架,成为在中国装架起来的第一具恐龙骨架(两个第一);第三,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三枚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一枚是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和复原图,而这枚邮票也是全世界发行的第一枚恐龙邮票(三个第一)。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这条许氏禄丰龙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它是一件正型标本,也就是说当初研究命名许氏禄丰龙时,所依据的那件标本,就是1938年发现,1941年研究装架的那具骨架——跨过70多年的历史风雨(包括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庆大轰炸的洗礼),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9、黄河象
黄河象:中国小学课本里的史前动物
黄河象的故事几十年前就被写进了中国的小学课本,成为中国每个小朋友都知道的史前动物。现在《黄河象》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这个故事也许有不少同学还会记得:200多万年前,在如今的甘肃合水县地区,一头年迈的古象到河边饮水,一不小心滑进了淤泥中。最终它被泥沙彻底掩埋,历经百万年后变成了化石,直到1973年才重现于世。科学家把它命名为“黄河剑齿象”,简称“黄河象”。现在的研究发现,它的正确学名应该是“师氏剑齿象”,但因为这头黄河象在中国无人不知,所以这个名称也作为俗名保存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黄河象的头骨化石现在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而身躯和其他骨骼则在中国古动物馆三层展出。黄河象是亚洲最完整的剑齿象骨架之一,连它舌头中的四块骨骼化石都完整地保存下来。来中国古动物馆的古象展区看看黄河象的舌骨长什么样吧!
10、远古翔兽
远古翔兽:哺乳动物中最早的飞行家
当鸟类的恐龙祖先还在学习如何飞翔的时候,一种生活在 1.6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已经掌握了滑翔的技巧,它就是远古翔兽。远古翔兽的化石发现于内蒙古东南部的宁城地区。复原后它的体长约12-14 厘米,体重很轻,大约只有 70 克,全身覆有毛发,推测它靠捕食小昆虫为生。最重要的是科学家在它的四肢之间发现有翼膜,所以这种动物可以在树丛之间滑翔,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飞行能力。现在的哺乳动物中,只有蝙蝠具有真正的飞翔能力,但远古翔兽跟蝙蝠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它比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蝙蝠化石还早了 1亿多年,是哺乳动物最早飞上蓝天的“空军”。远古翔兽与现在同样具有滑翔能力的鼯鼠的亲缘关系也比较远。科学家因此为远古翔兽新建了一个目,叫“翔兽目”。可惜的是,这支颇具飞行潜质的家族湮没在演化的滚滚浓尘中,成为哺乳动物演化中的“盲支”,未留下任何后裔。中国古动物馆展出的是远古翔兽的正型标本,世界唯一。
11、西藏披毛犀
西藏披毛犀:世界最古老的披毛犀
科学家们曾推测,第四纪冰期中盛行的适应寒冷生活的冰期动物(比如披毛犀、北极狐等),很可能起源于极寒的北极圈,然后随着冰盖的扩展向南迁徙。然而由于化石证据的缺乏,长期以来这一推论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200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西藏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 4200 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披毛犀——西藏披毛犀的化石。科学家推翻了过去的猜想,并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西藏披毛犀的化石体现出了一系列古老的特征,而且生活在距今370 万年前的青藏高原,那时候冰期还没有到来。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推测那时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成为了冰期动物的训练营,使它们经受了耐寒的训练;此后随着冰期的到来,西藏披毛犀等动物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走出西藏,成功地扩散到了北极在内的其他地区:这被称为“走出西藏”的假说正越来越得到更多化石证据的支持。中国古动物馆三层的奇蹄动物展区展示了西藏披毛犀的头骨,在头骨顶面两片粗糙的区域,就是它生前长角的地方。因为这两只犀角的成分与哺乳动物的指甲、毛发一样,所以没能保存为化石。
12、阿喀琉斯基猴
阿喀琉斯基猴:人类的灵长类远祖
阿喀琉斯基猴化石发现于中国湖北松滋地区。科学家通过先进的同步辐射扫描技术获得了它的骨骼图像。推测这种原始的高等灵长类生活在 5600 万年前的潮湿、炎热的湖边。它的体长只有 7 厘米,体重不超过 30 克,接近现代的小侏儒狐猴;具有修长的四肢、尖小的牙齿和大眼窝,证明它善于跳跃和利用四肢走动、以昆虫为食并拥有良好的视力。“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战神,唯一的弱点就是他的脚踝,阿喀琉斯基猴也一样,明明是树栖的猴子,却有一些和人类远祖类人猿相近的,不擅长跳跃却更适合行走或奔跑的脚部特征。它的足骨也暴露了它处于高等灵长类演化树基部的原始身份,于是它也因此而得名。阿喀琉斯基猴骨骼化石是目已知最为古老、保持最为完整的灵长类化石,在系统演化树上处于非常基干的位置,是目前已知与人类远祖类人猿最为接近的灵长类之一。阿喀琉斯基猴的正型标本在中国古动物馆的三层特展区展出。
➤特色活动
博物馆奇妙夜
古动物馆奇妙夜是馆内常设的一项科普活动,2014年首次亮相便深受小朋友们喜爱。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夜晚住在自己搭建的帐篷里,与博物馆的恐龙相伴同眠。博物馆工作人员系统而深入浅出地给大家讲解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埋藏学知识,并组织有趣的探宝活动;第二天早餐大家还可以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古生物三明治。尽管时间短,学到的科学知识一点儿都不少,比如“谁是中国的恐龙五宝”?
小达尔文俱乐部
小达尔文俱乐部:中国古动物馆于1998年6月创办了“小达尔文俱乐部”,让中小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近距离接触古生物学的平台,从而在摆脱枯燥的书本知识,突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又能及时了解我国乃至国际最新古生物学成果,从小培养俱乐部会员们对化石和生物演化研究的兴趣,使俱乐部成为培养中国未来科学家的摇篮。俱乐部活动包括组织各类科普讲座、野外化石科考、兄弟院所馆参观、古生物知识竞赛、化石修复和模型制作、恐龙科普剧表演等多种形式。2014年,中国古动物馆的“小达尔文俱乐部”科教系列活动获得第二届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二等奖。2018年3月,小达尔文俱乐部入选“首都国际科教品牌计划”,名列榜首。
小小讲解员
中国古动物馆每年寒暑假都有“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参加培训后的小学员们随后在展厅中轮值讲解,馆里的带队老师亲身给予现场指导和点评,并设立了满30小时、50小时的证书及进阶激励机制。这一中国古动物馆特色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与知识归纳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2017年全国科技周在我馆主办的首届“科学之夜”活动中,小讲解员们的讲解获得了北京市和科技部领导们的特别肯定。这个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一公开报名,就瞬间爆满的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野外科考
中国古动物馆每年都组织到全国各地的野外古生物科考训练营。我馆科考的脚步遍布全国的很多化石点:北京西山、辽宁北票、内蒙宁城、山东莱阳、诸城、云南禄丰等等。2017年、2018年我馆两年组织到甘肃马鬃山无人区进行沙漠科考;今年还将继续举办马鬃山“一带一路”科考活动,让古生物爱好者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北京天文馆西,北京动物园对面)
交通指南:
中国古动物馆门票官网预约入口: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