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德总检察长称正调查“北溪”事件,俄学者:朔尔茨可能知道发生什么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2-18 10:10:12
The Beginning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美国有义务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作出解释,并以事实为依据。”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美国提出这一要求。俄副外长16日称,美国对这一事件负有责任,但他拒绝透露俄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报复措施。同一天,德国总检察长办公室表示,德国正在继续对这一爆炸事件进行调查。

“我们不会原谅”

俄新社17日报道称,扎哈罗娃当天表示:“如果美国记者赫什调查和公布的信息对美国政府来说没有意义,那么他们必须做出自己的解释。他们现在必须说出他们对发生事件的看法,并以事实和数据作为依据。”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贾巴罗夫17日称,对“北溪”管道实施恐怖袭击后,美国将遭受巨大的国际和政治损失。当然,那些国家不太可能退出北约,因为他们完全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即使德国人知道管道是被他们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人炸毁的,他们也会保持沉默。德国媒体和政治人物都会保持沉默。


北溪管道被炸

俄塔社17日报道称,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16日接受采访时称,俄认为美国应当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负责。他说:“这次袭击是令人发指和规模空前的恐怖行为。我们认为,美国应当对此负责。俄方不会让此事就这么默默过去,美国必须为此承担后果。”他同时拒绝透露俄下一步将采取的报复措施。俄方将等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通过国际调查查明真相。

16日,俄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在议员们通过了一项呼吁联合国安理会调查“北溪”事件的决议案后表示:“如果欧洲国家要原谅拜登,那就让他们原谅吧。我们是不会原谅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欧盟国家已经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并继续坐以待毙。”

德政府故意沉默?

德新社17日称,德国总检察长办公室16日告诉该社记者称,德国正在继续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进行调查,但无法预测完成调查的时间,目前无法就是否公布调查结果发表任何声明。当被问及德国是否准备允许国际调查时,该部门没有发表评论。德国内政部、司法部等部门也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回应。德国反对党认为,德国政府故意对这一事件保持沉默。

德国“选择党”议员斯特芬·科特16日接受俄《消息报》采访时表示,对“北溪”事件进行国际调查有助于证实美国记者的说法,但德国政府保持沉默,推迟调查,因为它已知道凶手,因此不愿意帮助启动这一调查。该党已经向联邦政府提出了相关请求,但没有得到回应,因为据称这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该党将要求国家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来调查这一事件,但这需要联邦议院25%的支持票。



朔尔茨 资料图

朔尔茨可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俄罗斯《观点报》17日称,俄驻瑞典大使馆16日表示,瑞典对“北溪”破坏事件的调查没有公布新的信息,这可能是为了掩盖此次事件的真相。未来所有相关国家和个人都必须为隐瞒有关破坏活动真正组织者的信息负责。

俄政治学家米赫耶夫16日晚在俄电视台节目中表示,“北溪”恐怖袭击至少有两方——美国和挪威参与了破坏行动。德国总理朔尔茨可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对俄来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信息传递到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不排除德国某些精英对这些信息感兴趣。美国今天能炸毁天然气管道,明天就可能对核电站等设施发动恐怖袭击。

德国《青年世界报》16日发表评论说,“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对西方民主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如果全世界都认为,美国炸毁了亲密盟友的关键基础设施,但他们却没有感觉到的话,那西方联盟的声誉可能会因此永远被毁掉。

延伸阅读:

又一记者披露"美国炸北溪":潜水员带小箱子 下水6小时

在俄乌冲突将满一周年之际,伴随着惨烈战事上演的另外一场战争——能源战,随着美国资深调查记者、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西摩·赫什2月份刊登的一篇调查报道,更显风云诡谲。

而在今天(17日),又有一位美国记者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爆料,称美国深海潜水员参加了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旁举行的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2”军事演习,在带着不大的箱子进行6小时的潜水前,他们接受了美国第6舰队中将的指导。该记者还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提供了参加军演的一名高层人士提供的信件文本。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截图

美国炸毁“北溪”?有人提供更多细节

这名爆料的记者名为约翰·杜根,此前他收到了参加军事演习的一名高层人士的匿名信,信件是该人士在10月2日寄给杜根的。发件人在信中说,自己使用的是一次性电子邮件地址,并请求杜根不要分发他所提供的照片和文件等证据,以免外人识别出他的真实身份。杜根表示自己曾试图联系该写信人,但最终没有成功。

该匿名人士在信中表示,去年6月,他参加了北约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旁举行的“波罗的海行动”演习。6月15日,一架直升飞机运送来了一群身着便衣的美国人。“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他们看起来像一群恐怖分子。”他澄清说,他发现他们的发型、胡子和鬓须很奇怪,也没有名字标牌。

美国海军第六舰队的一名海军中将和一群便衣人员迎接了潜水员。由于直升飞机的噪音,写信人没有听到他们的交谈。写信人声称,曾注意到美国军人带有使用氧氦混合气体进行深海潜水的MK-29循环呼吸器,此外,美国军人还有其他高度专业且昂贵的装备,这些装备是常规海军部队所不具备的。他们还带来了不大的箱子。

他在信中说道,潜水员们声称自己是来参加排雷演练的——他们要乘坐橡皮艇航行到某个水域,在那里寻找并排除反舰水雷,但奇怪的是,他们没有排雷的专门设备。“他们戴着呼吸器跳下船,消失在水下六个多小时。没有这样可以让潜水员在水下停留六个小时的自给装备,使用最新的军用系统,最多三四个小时。”他表示,他们回来时没了箱子,然后他们就被直升机接走了。

爆料相互印证 西方媒体却“失声”?

外界注意到,这份来自约翰·杜根的爆料,实际上与西摩·赫什此前的报道相互印证。

西摩·赫什在其2月8日发布的、长达5000多字的重磅调查报道《美国是怎样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中,详尽叙述了美国国安部门策划、美国总统拜登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实施、挪威军方配合,最终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整个过程。



西摩·赫什《美国是怎样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

但他也在报道中引述了官方的回复——白宫发言人埃德里安娜·沃森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这是虚假信息,完全是虚构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发言人塔米·索普同样写道:“这种说法完全是虚假的。”此外,挪威大使馆未予答复。

更令西摩·赫什不满的是,西方媒体在整起事件发生后的态度。他在文中写道,“管道爆炸事件发生后,美国媒体立即将其视为一个不解之谜。在白宫精心策划的泄密事件刺激下,俄罗斯一再被指认为可能的罪魁祸首,但除了简单的报复外,外界从未搞清楚这种自我破坏行为到底出自何种动机。几个月后,当外界知晓俄罗斯当局已悄悄估算过管道修复成本时,《纽约时报》称这一消息“使人更难理解谁策划了” 这次攻击行动。没有一家美国大报深入挖掘拜登和副国务卿纽兰此前对管道做出的威胁。”



西摩·赫什再度发文

7天后,也就是2月15日,西摩·赫什再度发文,表示尽管他的爆料引发全球舆论高度关注,但截至目前,《纽约客》《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仍未对此发布任何只言片语;对于中俄等国要求全面调查的呼吁,这些媒体也不理不睬,比起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更关心八卦。他说,美媒的反应并不令他感到意外,他呼吁读者保持关注,因为他的爆料“尚处于第一垒”。

被西摩·赫什点名的《纽约客》《纽约时报》,正是他曾经供稿过的媒体。1969年,他因揭露美军在越南战争时期的“美莱村大屠杀”的暴行,在美国新闻界展露头角,并于1970年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上世纪70至90年代,赫什相继为《纽约时报》报道水门事件、美军对柬埔寨的秘密轰炸等事件。2004年,他还报道了美军在伊拉克战争时期的虐囚事件。赫什因持续揭露美国政府丑闻,获得过两次美国国家杂志奖、五次美国乔治·波尔克奖、一次英国乔治·奥威尔奖等权威新闻奖项。

但在此次西摩·赫什发表报道后,西方媒体以文中的匿名消息源为由,质疑消息的准确性。对此,赫什的回应是,自己报道的内容“并不难查”,并表示自己有责任保护线人,但令他感到震惊的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CNN等媒体都成了拜登政府的“掩护”。



西摩·赫什

“拜登将是证人” 但他不会承认

随着“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的更多真相浮出水面,俄罗斯方面也展开了行动。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表示,俄罗斯已经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申请,要求在莫斯科时间2月22日23时,也就是美国纽约时间的22日15时召开记者会,以讨论“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同时,俄罗斯方面还要求美国证明它不是破坏活动的幕后黑手。

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的回应是,事件应由事件发生地所在国家、美国的“合作伙伴”进行调查,并指责俄罗斯散布“虚假信息”。



北溪管道

不过,联合国秘书长日前在回应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14日批准的呼吁联合国就“北溪”事件进行国际调查的提案时,曾表示联合国不会启动任何调查,因为联合国没有相应的授权。不过,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对此的回应是,“恕我直言,我方不同意这一观点”。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媒体近期在一篇报道中开了一个“地狱玩笑”。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在一篇题为《拜登本人成为不利于美国的主要“证人”》的文章中说,“几乎整个西方世界都对美国著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视而不见……(但)赫什方面的‘控方证人’实际上是美国总统拜登本人。”毕竟在去年2月7日拜登和德国总理朔尔茨的那场联合记者会上,拜登可是亲口说出:“倘若俄罗斯侵略,这意味着如果坦克和军队再次越过乌克兰边境,那么将不会再有‘北溪’-2项目。我们将终止它。”当记者追问“将如何做到这一点,因为该项目和对它的监管是在德国的责任区”时,拜登回答:“我们将做到这一点——我向你保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显然,当时同场的朔尔茨可能并不会想到,7个月后拜登的话真的“应验”了。但这位在赫什报道中“亲自下令炸毁‘北溪’”的白宫主人会承认这一切吗?答案显而易见。

THE END

TAG:美国  德国  一战  财政部长  德总检察长  财政部官员  奥拉夫·朔尔茨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