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潘功胜正式接棒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据新华社,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经表决,决定免去易纲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职务,任命潘功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潘功胜此前已出任央行党委书记一职,随着其被正式任命为央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也将重回党委书记、行长一肩挑的模式。
7月1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当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决定:潘功胜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免去郭树清同志的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职务、易纲同志的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职务。
担任央行党委书记以来,潘功胜先后会见了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奥地利央行行长霍尔兹曼、美国财长耶伦、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和香港银行公会代表团,并在日本横滨出席了第十二届中日韩央行行长会议和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第28届行长会。
在担任央行副行长的11年间,潘功胜分管过外汇、研究局、宏审局、金融市场司、金融稳定局、调查统计司以及支付、征信等央行多个关键领域,并注重加强与市场沟通,传递权威信号、对外阐释央行货币政策思路。
潘功胜的接棒,对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中被视为将更专注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职能的央行来说,意味着其各项工作也将无缝衔接。
潘功胜
担任央行副行长11年,曾参与两家大行股改
1963年出生的潘功胜,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剑桥大学博士后学者及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在2012年调任央行副行长前,有着丰富的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经历过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重组、改制和上市。
潘功胜的金融机构履历从中国工商银行开始。在1993年8月起的近15年时间里,他曾任中国工商银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深圳市分行副行长,计划财务部总经理、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董事会秘书。
2008年4月,潘功胜调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2010年农行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分管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农行IPO等事项具体运作的潘功胜,被视为是农行成功IPO的关键性人物。
2012年6月,潘功胜的角色发生变化,离开金融机构赴任央行副行长,随后在2016年1月,接棒易纲兼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在担任央行副行长的11年间,潘功胜配合央行行长完成了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金融改革, 并在 “8·11”汇改、整改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整治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关键时点,向市场传递央行的态度并解释政策。
Empire CMS,phome.net |
接棒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下的央行
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中,中国人民银行被视为将更加专注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职能。
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欧美发达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上的“大放大收”的背景下,潘功胜多次强调,中国实施的是常态化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在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表示,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周期则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潘功胜
对于当下全球经济形势,潘功胜认为,从历史长周期看,全球宏观环境可能由“大缓和”走向“高波动”。 疫情后主要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刺激政策提振了需求,但供应链扰动、劳动力市场紧张、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限制供给恢复,主要发达国家通胀远高于政策目标,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数据波动幅度大幅上升,全球宏观环境或步入“高波动时代”。
对于金融风险防范,潘功胜曾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金融系统将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和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维护好国家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对于眼下的人民币汇率波动,潘功胜表示,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汇率预期和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相对稳定。向前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中上行的态势。总体看,我国外汇市场有望保持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
此前新闻
央行换帅,潘功胜任党委书记,释放了什么信号?
职业生涯将满30年的潘功胜迎来新使命。
7月1日,新一任中国人民银行“掌舵者”人选尘埃落定。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决定,潘功胜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免去郭树清同志的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职务、易纲同志的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职务。
至此,一行、一局高层渐次就位,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新格局形成,一个新时期开启。
回顾潘功胜的职业生涯,出生于1963年的潘功胜拥有30余年的银行和监管经验。自1993年起,他便在工行、农行等国有大行任职,曾亲历银行股改;2012年6月起任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并于2016年1月开始兼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潘功胜是一位金融技术型官员。”一位曾与潘功胜共事过的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潘功胜对中国的金融系统以及监管系统十分了解,由他掌舵央行,对我国金融监管发展、改革均有益处。
“口碑不错,管理细致。”一位接近潘功胜的知情人士向贝壳财经记者如此评价潘功胜。
亲历大行股改
作为老银行人,潘功胜深度参与了国有大行的股改。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潘功胜曾是工行股改、上市的一线参与者与主要负责人之一。随后在农行股改的关键时期,潘功胜加盟农行并出任副行长。
国有大行股改在我国金融史上意义非凡,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以产权为核心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使得中国大型银行涅槃重生,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潘功胜
20世纪初期,我国国有银行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之后,仍面临内控管理不足、信贷结构失衡、风险控制薄弱等问题。2001年中国入世,市场开放后各界对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前景普遍担忧,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问题引起关注。为此,中央在2002年召开了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下决心要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前,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问题,确定了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现市场化的路径,并于2003年付诸实施。
潘功胜曾对媒体回忆道,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催生了一个健康的银行体,改善了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状况、资产质量和经营绩效,使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中国银行体系信心的根本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12月工行股改启动时,潘功胜时任股份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直接负责上市工作。2006年10月,工行成为内地首家实现A+H股同步上市的国有银行。两年中,潘亲历工行IPO(首次公开发行)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财务重组、公司治理、审计评估和战略引资等诸多环节,被称为工行股改上市“操盘手”。这也使得当时外界猜测其调任农行后将加速推进农行股改进程。
2006年10月27日,工行成功IPO,曾在当时被称为“世纪招股”。在此一年半后,潘功胜便履新农行,并被视为农行IPO的重要人物,在其带领下,农行从获得股改小组上市批准,到同时登陆A+H股,仅用了百余天的时间。
参与汇率改革
“多年来,我们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外汇市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更加丰富。”今年,潘功胜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好我国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
不只是两大国有银行改革的亲历者,潘功胜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其任职央行副行长期间,我国多项金融改革正在推进。2015年正值汇率改革之际,他于当年12月担任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并于2016年1月同时兼任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一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潘功胜配合时任行长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力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同时,在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8·11”汇改、人民币入篮等关键时点,潘功胜多次向市场传递央行的态度、解释政策、表明立场。
潘功胜曾总结道,十年来,外汇领域的改革开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完善,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已实现较高可兑换水平。其中,跨境直接投资实现基本可兑换,跨境证券投资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双向开放,跨境融资实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市场主体自主开展相关融资活动。
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交易的主体、规模、产品快速增长,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基本形成。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稳定性和韧性进一步增强。
此外,我国建立起“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外汇市场管理框架。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预警和响应机制不断健全,宏观审慎工具更加完善。外汇储备资产实现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潘功胜还曾指出,未来将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全力构建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外汇管理体制,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直击金融风险
作为央行副行长的任职期间,潘功胜直击多项金融风险,并屡次发声。
今年5月,潘功胜曾公开表示,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客观、准确评估当前金融风险整体形势,特别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强化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对于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他曾直言,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最终不可持续出现风险。
“我们比喻,从 ‘高血压’变成 ‘中风’。”潘功胜表示,加上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以及持续三年的疫情冲击对就业、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多重因素的叠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外溢性。
事实上,自2021年开始,人民银行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政策层出不穷,试图引导房地产市场回归健康稳定的发展水平。但部分房地产企业风险外溢,人民银行及时反映,并于去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场把它称为“金融16条”,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潘功胜在今年3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较大,租购并举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金融部门抓好已出台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改革新起点
面向未来,我国金融监管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人民银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总第101次)例会中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持续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驱动仍不足。
作为新一届人民银行掌舵者,已在央行工作了11年的潘功胜必须面对这些挑战。在今年6月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他看来,2020年以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在2.4%—3.4%之间窄幅波动,最高与最低点的极差不到100个基点,显著低于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期波幅近400个基点。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则保持10%左右的增速。
在潘功胜看来,中国稳健的金融周期为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足稳定的融资。信贷脉冲是刻画金融周期变化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金融周期的边际变化方向。2023年以来,中国的信贷脉冲转正上行,显示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正在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23年第二季度(总第101次)例会上亦指出,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好宏观政策、扩大需求、改革创新和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发挥政策效力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