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已开幕
直新闻:G20峰会今天(9日)在印度开幕,对于这次峰会,外界普遍认为各方存在较大分歧,成果不及印尼巴厘岛峰会。您对此次峰会有何观察?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王江雨:这个问题其实也说明,这一次G20峰会的一个特点就是,时代变了,G20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1999年成立,它的真正的高光时期、跃上世界舞台是2008年,当时美国是它的主席国,然后美国和西方国家正在经历非常严重的,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国际经济危机之一,那个时候的美国,是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国家” 的帮助的。
那个时候,中国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去帮助美国克服经济危机,可以说,当时全球大国彼此之间是存在善意的,而且是有团结精神的。
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现在中美地缘政治的对抗、竞争已经到达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而且中美之间的互信也因为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以及因为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种种制裁,而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G20如果要通过一个重大的决议的话,就比较难了,因为G20的特点是,它作为一个全球各国的首脑的论坛,是需要各国达成一致,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协议的。但在大国之间的信任度非常低,地缘政治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期待这个峰会能达成特别有意义、特别有影响力、特别有分量的成果。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次的G20峰会也确确实实是印度的“高光时刻”,因为印度是希望向全世界展示,它能够举办这种世界级的会议,能够邀请各国的领袖,印度的总理莫迪能够与其他国家的领袖平起平坐,要展现印度作为一个全球的大国强国的这么一个地位,这也有利于巩固莫迪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第三个,印度长期以来认为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是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国家”,所以这一次,它也希望得到发展中国家对自己地位的“加持”。
莫迪发言
Empire CMS,phome.net |
直新闻:有分析认为,印度想借二十国集团峰会推进“大国梦”,尤其是从莫迪和拜登的互动来看,印度背离了建国时不结盟的传统。您对此有何观察?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王江雨:倒不能说印度已经背离了不结盟的传统,但是很显而易见的是,印度在过去几年,在外交上特别活跃,而且在各个层面与美国结成比较紧密的关系,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印度现在和美国已经形成了“没有正式盟约的‘同盟国家’”,双方在国防科技、生产链、贸易、投资等很多领域有了一个全方位的合作。
它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现在有了一种对印度近乎歇斯底里的拉拢的态度,因为美国认为扶植印度、培养印度的实力,有利于造就一个能够和中国进行竞争的大国,甚至是希望印度站在前沿来对抗中国,来协助美国对中国的“遏制”。
从印度的角度来讲,印度只不过是在借力打力,它在借助美国给它的种种帮助、种种援助、种种好处来强化自身的实力,应该说印度在很多方面是把中国视为第一竞争对手的,借用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力量,为自己“强身健体”,增强它自己与中国对抗的能力,印度也是乐见其成的。
所以这个现象是很清楚的,美印之间走得很近,已经到了“准盟国”的程度,但是印度认为这是它自己独立自主的决策的结果,还说不上是违反不结盟的传统。
拜登和莫迪
直新闻:G20峰会开幕前一天,任内首次访问印度的拜登与莫迪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支持印度“入常”,您认为印度“入常”可行吗?美国支持印度“入常”的原因是什么?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王江雨:美国在口头上是一直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的,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印度、日本等国家希望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国,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了,应该说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美国来说,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一件“惠而不费”的事情,美国不仅仅可以争取印度的认可和感激,而且,还可以甩锅说,印度不能够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其他国家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问题,但是美国在实际行动上,其实并没有它所表现的那么热心了。
我们看以前美国也在口头上多次表示支持,但是每当开始正式的程序的时候,美国就开始支支吾吾,美国的各种理由就出来了。印度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现在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五个国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么一种设置,尤其是这五个具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反映的是通过二战所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
如果印度入常,大家很容易就把它当作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以为常任理事国是随随便便选出来的,以为印度的实力上来之后,就理所应当要加入。
应该说,现在的这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代表性,这个建构可以说是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所在,不可能说随随便便就让一个国家加入,然后去改变秩序。因为这样做造成的一个可能后果就是,如果不经过严肃的程序、不经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接纳新的国家的话,极有可能导致联合国所代表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崩塌,我想美国和其他国家也是了解这一点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行动上采取的实际措施并不多,却在口头上相当支持印度入常。
作者丨王江雨,香港城市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