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交部:马朝旭将代表中方出席G20外长会)
图为马朝旭,其将代表中方出席G20外长会
财联社2月21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方是否派代表出席G20外长会提问,毛宁指出,王毅外长因日程原因难以出席此次会议,委派马朝旭副部长代表中方出席。
延伸阅读
参加慕安会的中国学者谈南海问题遭"围攻":火药味十足
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多重挑战叠加的背景下,慕尼黑安全会议(下文简称慕安会)这一国际安全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备受世界瞩目。
当地时间2月18日,第60届慕安会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会议以“通过对话促进和平”(Peace through Dialogue)为主题,聚集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代表,其中包括约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数十名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情报机构负责人等。
多位出席慕安会的中方学者告诉澎湃新闻,在会议现场,他们感受到西方世界的安全焦虑愈发强烈。正如会议前发布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所指,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面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
至于如何应对安全挑战,与会方在诸多问题上仍存较大分歧,慕安会未能给出答案。在西方国家这种悲观、焦虑的氛围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慕安会上强调“中国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在这一惯常以欧洲安全为主要关切的会议上,王毅外长向外界释放的信号、对中国立场的阐述以及会议间隙与美英法德等多国外长的双边外交,都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尽管本届慕安会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和消极情绪有所下降,但不少中国学者仍感到与西方人士的交锋“火药味十足”。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今年已是他第五次参与慕安会,往年遇到西方政客在涉华议题上的“指责与攻击”还会忍不住打断他们的发言,但今年再次听到这些无端指责的观点,他竟也能做到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回应。
“参加国际会议就像田野调查,能了解外国政要精英关心什么,中方还需在哪些问题上对外进行重点阐释和解读。”吴士存还建议称,需要培养更多年轻中国学者走上国际舞台,让他们适应西方的舆论环境,进而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中国专场坐得最满的一次”
在地区冲突频发,国际形势发展仍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方最高外交官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备受瞩目。多名参会专家认为,外交部长王毅在“中国专场”(China in the World)发表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恰逢其时,传递出为世界带来稳定的信号。
当地时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在“中国专场”发表题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主旨讲话
何为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王毅在讲话中强调了中国在四个方面的作用:推动大国合作、应对热点问题、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增长。在这场讲话之前,吴士存特地选择坐在会场前排观察。他表示,前一场活动结束后,只见大批参会嘉宾涌入,会场很快座无虚席,就连二楼的观察员座席都满满当当。“这是我参会这几年,中国专场坐得最满的一次,可以说是济济一堂,交流氛围很好。”
中方声音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既得益于去年以来中美、中欧关系的企稳发展,也折射出欧洲政治精英当前焦虑的心态。“王毅外长的讲话精准回应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强调中国能为动荡世界提供稳定力量。”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今年首次参与慕安会,他注意到,受到俄乌冲突、美国对华竞争战略以及国内总统大选等因素的影响,“慕安会的各个场合都能感受到欧洲对未来的焦虑与悲观”。
Empire CMS,phome.net |
参加慕安会的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肖茜与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右)合影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则向澎湃新闻表示听到了不少外国政要的积极反馈,他们认为此前中方的讲话侧重于介绍中国内的情况,而此次王毅在慕安会上的发言则重在阐释中国如何为世界提供正能量,这也是当今国际形势下许多国家所期待看到的。
慕安会召开前发布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也精准描绘了欧洲目前的心态,在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经济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欧洲认为许多国家不再关注全球合作的绝对收益,而是愈发担心自己的相对收益低于其他国家,这可能就会导致“双输”局面。
在当前充满变数的国际格局之下,连续7年参加慕安会的王辉耀还注意到,“与前几年相比,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在本届慕安会不再是众矢之的。”王辉耀称,除了主会场的“中国专场”外,分论坛的议题设置中包含“中国”的会议只有两场,且主题较为正面,而以往直接涉及中国的议题都是十余场。孙成昊也观察称,相比去年慕安会,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和消极情绪有所下降。
《南华早报》分析称,特朗普或将在2024年大选“卷土重来”,这种焦虑感渗透到乌克兰危机、加沙局势以及欧洲防务能力的会议中。在此背景下,“(炒作)与中国相关的议题在慕安会的议程中下降”。
火药味不减,中国学者直面尖锐“攻击”
从慕安会的议题设置来看,尽管今年直接“点名”中国的议程有所减少。但中国内政外交、“中美博弈”等话题仍然不可避免地贯穿会议始终。
说起会议现场的激烈交锋,吴士存仍感叹称“尖锐程度超出了预期”“火药味十足”。他受邀参加了一场规模不大的闭门边会,“精心”设计的议程为“弥合争议水域为何很重要—中国新版地图是南海潜在冲突的根源”。(编者注:去年8月28日,2023年版标准地图正式发布。目前,我国共发布了6版标准地图。)
颇具挑战性的是,开会之前吴士存甚至还未收到“同场竞技”的嘉宾名单,这就意味着无法提前作出针对性准备。吴士存还记得,整个会议室不大,中间摆着张极简木质长条桌,没有亮眼的灯光,只有几盏射灯点缀。在昏暗的光线下,分量十足且多具军方背景的会议嘉宾相对而坐,包括德国国防部副部长,德国海军司令,日本海上自卫队司令等。
在吴士存看来,这场边会设定的议题本身就有误导性。针对根本性的误解,他在会场解释称,“中国去年8月份公布的‘新版地图’实际上是2014年的版本。公布地图、公开出版是国家主权行为……每年或每几年按照惯例重新再版一次地图是一种连续性的行为。”此外,他还介绍了南海问题的历史事实、当前局势的特点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例如,中菲在仁爱礁问题上的冲突。
“日本海上自卫队司令和欧洲议员对我的发言‘群起而攻之’,我成了他们进攻的靶子。”这显然并非吴士存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面对这样的“围攻”,回忆起这一场景,电话那头仍传来他爽朗的笑声。
尽管在场上针锋相对,但再次见面仍能“相逢一笑”。谈到会后有趣的细节,吴士存称,他后来在大堂里又碰到了这位曾交锋过的欧洲议员,对方主动上前发问,“你是不是不满我的发言?”吴士存称,“没事。”之后,对方引用了一句丘吉尔名言“To jaw-jaw is always better than to war-war.”(编者注:动嘴对话总比动手对抗好)。在另一场两人共同参与的会上,他告诉吴士存“祝贺你应对得很好”。
吴士存(右一)出席慕安会的闭门边会 图源: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在去年8月标准地图发布之后,外交部发言人曾作出过回应,“中方主管部门每年都会例行发布各类型标准地图,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标准地图服务,提高公众规范使用地图意识。希望有关方面客观理性看待。”
欧洲对华接触需求上升
除涉及中国的话题之外,按照传统,慕安会的议题设置多与欧洲或欧美面临的安全挑战相关。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美欧政界、学者倾向于在乌克兰危机,乃至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上“抱团取暖”,共识大于分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欧洲政要精英仍对跨大西洋关系感到忧虑。而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这种担忧显得更为迫切。若特朗普重返白宫,美欧关系走向何方也成为本届慕安会的焦点议题。英国《卫报》分析称,若特朗普今年当选,将对跨大西洋安全造成威胁。实际上,就在慕安会召开前不久,特朗普的煽动性言论也印证了欧方的担忧。在一次竞选集会上,特朗普称他曾告诉北约盟国,“鼓励”俄罗斯攻击任何未能达到国防开支占GDP 2%目标的成员国。该言论一出,瞬时在欧洲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美欧之间的嫌隙还不止于此,也体现在对华立场方面的微妙差异。“如果只是简单地在所有议题上都将欧美视为一体,也会犯下过于简单化的错误。”孙成昊在会场上注意到,在一场探讨对齐美欧技术治理(Aligning Transatlantic Tech Governance)的会议上,一位中方学者提问称,欧美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合作时会不会拉入中国,这一问题引发欧美嘉宾的争论:一位美国嘉宾强烈反对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中国打交道,尤其是不能向中国转让任何人工智能技术。该观点却遭到了欧洲嘉宾的反对,他认为在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是必须接触的对象。
值得关注的是,借助出席慕安会的契机,王毅与多名欧洲(国家)领导人、外交官员举行会见,并访问西班牙、法国,行程紧凑。目前已与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欧盟外交事务最高官员博雷利、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举行会见。
对于中欧之间的一连串互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分析称,中方意在展示开放形象,试图在美国大选引起欧洲担忧的背景下寻求中欧关系突破。孙成昊则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在变乱交织国际环境下,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接触需求也在上升。此外,亦有多名分析人士向澎湃新闻分析称,王毅此次的访欧之行或为下一阶段中欧之间的高层互动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