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当妈妈这几年,你可曾有过羞耻感?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3-08 00:00:31
The Beginning
A是我同学,她这几天和我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每次到了家庭聚会同事聚餐,只要带娃一起,她就特别紧张。自己孩子稍微有些“熊”,她就会情绪失控。虽然也知道,有时候孩子可能坐久了或者累了,但是她就是忍不住,因为她怕,亲戚朋友会觉得是她没带好孩子,是个失败的母亲。她说,她最近更加焦虑了,因为自己和老公家都是大家庭,每到春节,就是“大阅兵”,孩子的表现就变成了父母之间的打分。

我和她分享了我自己的一个故事。小D出生后肌张力低,无法胸喂,我一直是挤出来后放在奶瓶里给她吃。有过这样经历的妈妈一定知道,无论多好的挤奶器,无论多频繁地挤奶,最终还是抵不过产量越来越少。在小D矫正1岁不到,我不得不开始用奶粉了。那段时间,只要家里来客人,我就会刻意把奶粉罐藏起来。

故事的转折是,小D1岁体检时,我终于忍不住了,和我的儿医,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认罪”。她笑着轻轻地告诉我,大家都很忙,你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即使当下有人对你评价,那也只不过是她自己的认知。养孩子,本来就是个人的一系列选择而已。

我当时释然的并不是她对于我无法母乳的宽慰,而是她说的“即使当下有人对你评价,那也只不过是她自己的认知而已”。不知道你们多少人和我曾经一样,和我朋友一样,养个孩子,我们如履薄冰。被人说孩子瘦了,我们自责自己没有养好;被人评价孩子熊了,我们反思自己教育没到位;看到其他孩子已经可以说整句了,我们开始焦虑为什么我都全职带娃,自己的孩子表现还是这样呢?

今天我想和你说说这两年多,我自己慢慢理清楚的一些心路历程,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羞耻感。

羞耻感其实每个人都有,它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一种很私密的情感,它不像开心或者难过那么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谈论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是我们却还是很少注意到羞耻感。

那羞耻感到底是什么呢?

“我努力去迎合这个世界,去展示给这个世界想看的东西”,当我发现自己无法达到时,我就选择隐藏;

“我常常自我怀疑,当别人说一点点关于我孩子的事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

“我无法忍受任何意见,因为每个对我行为的意见,都会让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指责。我选择不去社交,我选择逃避”。

男性和女性处理自己羞耻感的方式不一样,对于女性来说,羞耻感就是“一张大的网,就是我们的紧身衣”,它会体现在事无巨细的日常点滴里。当我们做了母亲后,我们最亲密的人-孩子的行为和评价,也会激发我们内心的羞耻感。每一个评价,每一个孩子的行为,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去强化我们说我羞耻感,“我不是个好妈妈,我从小到大一事无成,我一直很失败”。

开头分享的两个故事,不管是我还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受到羞耻感的影响。羞耻感和内疚感不同,内疚是因为我们做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情,比如今天我吼了孩子。内疚感指向的是分享和改变,而羞耻感指向的是逃避和隐藏。如果说,内疚感是“我做错了一件事”;那羞耻感就是“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Empire CMS,phome.net

羞耻感,和某个行为无关,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接纳度和满意度。当我们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没有安全感时,我们就会感到羞耻。羞耻感的根源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我们不值得被爱。

谈恋爱时,早上兴高采烈给男朋友发一条短信,说“我想你了,我们今晚出来吃饭吗?”等啊等,等到下午男朋友才回了一条,“可以,时间地点?”如果这时,你潜意识的羞耻感在作祟的话,你就会开始质疑,他是不是不够爱我?他回复这么简单是不是在敷衍我?

当了妈妈后,这样的情绪只有多没有少。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觉察,就会出现行为上的两个极端:一种就是逃避型,最好不见人,我不想理她们,全世界都不理解我,都在和我作对。

另外一种就是进攻型,只要有人评价我的孩子或者我带娃的方式,即使真的是好意,我也立马回击绝不手软。也有一类会把自己的进攻转向孩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脾气变得特别暴躁,他们把孩子的行为投射到了自己身上,他们因此感到羞耻,所以从而又把这份怒气转向了孩子。

每一个人,行为只是我们情绪的外在反应,甚至很多浅层的情绪,比如焦虑、害怕、玻璃心,常常都是受我们更深层的一些情绪影响的。因此,想要管理自己的情绪,想要内心更加强大,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而是要先认识这个隐性的情绪,和自己的羞耻感握手言和.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ABC理论,A是触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各种人的评价;C是我们面对这些评价后的情绪后果(consequence);B是我们面对评价时的信仰(belief)。很多时候,不是A导致了C,恰恰是我们自己用自己的认知在解读A时产生的信念,也就是B导致了我们的应激反应。

有了这些觉察后,当再次遇到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时,记得把“评价这件事”和“评价我这个人”区分开。当你听到说,“你太宠你家孩子”时,可以试着自己追问一下,“她为什么这么说呢?哦,原来是宝宝见面没叫人”。而不叫人的原因会有很多,也许是宝宝怕生,也许是宝宝刚睡醒闹情绪。

而当我们可以想明白这些时,我们就知道,他们评价我“太宠宝宝”其实只是针对了“宝宝今天没叫人”这件事而已,原来他们没有在评价我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他们只是在评价这件事。

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份羞耻感会让我们不自觉地进入情绪的恶性循环,就会变成“我真的没带好孩子,其他人的孩子都很有礼貌,我家宝宝真的一点没礼貌”;亦或者是“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孩子?你随便让我孩子叫人才是你的错”。

常常,也许就是路人甲的随口一句话,破坏了我们一整天的心情,甚至还会迁怒孩子。

羞耻感,归根到底,是连接了我们每个人的过去。很多时候孩子行为本身也好,别人对我们孩子的评价也好,它影响的远远不是这件事本身,它触发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过去,“我曾经没被好好的接纳,我从小到大都被认为不够好”。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潜意识里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影响了我们心平气和看待这件事。“原生家庭”这个词又不得不提了,但我更想说的是,有了孩子后,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和原生家庭和解,治愈自己。因为孩子的行为引起我们的感情波动,如果我们愿意真诚面对,追根溯源,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自己“心里那个受伤的孩子”。

真正的强大,恰恰就是承认自己的软弱,面对自己曾经受到的伤。

当妈的这两年多,我一直在觉察自己内心的这份羞耻感,当小D生病时;当别人给我育儿意见时;当别的孩子可以,小D却做不到时;当在超市小D因为要一罐饼干而躺在地上打滚时,这份羞耻感就会浮出水面。

它影响到我的是,我无法第一时间去想,“我的女儿怎么了?这个情景下,她需要我什么帮助?”相反,我想到的是,“我都全职带孩子了,还是没能把她照顾好。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看其他人都在看我”。

其实,当我有了对自己这份羞耻感的觉察后,我发现,常常99%的指指点点,都是来自于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正因为自己的这些经历,我时刻提醒自己,育儿,根本就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本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组成的。

别人对我孩子的评价,不是否定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只是对于我某个选择的不认同。孩子的一个坏行为,不是在对我做母亲的打分,即使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大师都无法100%有效管教。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些经历,我也始终告诫自己,如果不是别人主动问及,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育儿方式和他人的孩子。因为我深信,我们都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个好父母,而育儿这件事,本来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父母”,这是一个永远会被评价的竞技场,真正的胜利是,我们都有这份勇气踏上这个赛场,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全力以赴了。

THE END

TAG:羞耻感  孩子  自己的  评价  的是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