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窍门 > 情感常识

家庭暴力论文分享 家庭暴力议论文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14 05:43:36
The Beginning

对于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的情感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必然都会受到各种诱惑,各种生活米油盐的影响,导致感情出现问题,就好比最近就出现了很多朋友来咨询小编关于家庭暴力论文分享的这个问题,这也说明了现在有许多人也都同样遭遇到这个家庭暴力论文分享问题,那么今天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关于家庭暴力论文分享的解决方法来分享给大家。

一、家庭暴力学生的行为表现

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农村, 大部分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 素质相对低下, 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暴学生。综合学生的表现, 经过我的长期观察以及跟这些学生长期打交道, 从这些孩子身上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 不善言辞, 与人交往存在障碍

这学期我班有几个学生是由其他学校转入的, 其中就有一个是家暴孩子。由于父母经常打架, 对孩子也经常打骂, 家庭生活质量极差, 小孩子穿得脏兮兮的, 没有人愿意和她玩。长此以往她也习惯自己在角落待着自言自语。与这个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以及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 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有很大的障碍, 问十句, 答一句, 不问就不答。即使偶尔说几句话, 就像在说悄悄话一样。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在与人交往上严重地缺乏信心。

(二) 冷漠、忧郁, 缺乏对生活、对人、对事的信心

孩子总是依恋父母的, 父母不仅是家庭的支柱, 也是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家庭长时间的争吵和打闹使平静的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 孩子一下失去了精神依托。一方面孩子感到烦恼和苦恼, 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 感到孤独、沮丧, 产生强烈的自卑心态, 时时表现为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

Empire CMS,phome.net

(三) 行为极端化, 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缺乏积极性

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及成年人的正面影响和引导, 这些学生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一种极端化的倾向。虽然他们中有些人能将家庭消极因素转化为个人的积极因素, 以自己的勤奋和进取摆脱家庭落在自己身上的阴影, 但相当多的学生则表现为:上课纪律松懈, 在班级活动中表现随便, 对学校、班级纪律视若无物;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 学校、家庭无法沟通, 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对读书不感兴趣, 缺少学习动机, 上课不听讲, 学业成绩不断下降, 甚至可能辍学;因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 情绪对立, 在校内, 对同学有较强的进攻性, 有打架、欺负同学、破坏集体的行为。

二、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态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态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 家长经常打架, 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 (家暴) , 都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态扭曲, 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这种皮肉之苦, 会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态。事实证明,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处于暴力的环境中, 那么他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态偏差。

(一) 自卑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后, 还硬要孩子“认错”, 以此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事实上,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 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 实际上, 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之后, 他会不知所措, 惶惶不安, 久而久之, 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 经常挨打的孩子, 自尊心受到损害, 产生自卑, 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二) 无助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 又觉得心痛后悔, 反过来又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 甚至抱着孩子痛哭, 并加倍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 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 但是时间一久, 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打的孩子, 会感到孤独无援。

Empire CMS,phome.net

(三) 暴躁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 在家里父母打他, 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 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 长大后, 孩子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 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粗暴高压, 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 进而变得性情暴躁, 行为粗野, 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 对别人施暴, 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 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 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 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他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会自感“低人一等”, 显得比较压抑、沉默, 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 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性格上也显得孤僻。

(五) 撒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久而久之,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 能瞒则瞒, 能骗就骗, 因为对孩子来说, 骗过了一次, 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的谎话, 往往站不住脚, 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 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 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六) 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 时间一久, 孩子一看到家长, 就会感到害怕, 不敢接近。因此, 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 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 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样的孩子往往惟命是从, 精神压抑, 学习被动。这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一颗“懦弱”的种子。

(七) 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 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态。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 你要往东, 他偏要往西, 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 父母越打越不认错, 越打犟劲越大。有的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 变得越来越固执。

三、教育对策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患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其大脑发生的变化甚至可以比拟经历残酷战争的士兵大脑发生的变化。参与试验的40名孩子平均年龄为12岁, 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 还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研究发现, 他们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 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 (与紧张情绪有关) 的活动幅度要明显大于那些正常成长的孩子, 以前研究人员也曾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的大脑中发现这种变化。

可见,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与战争对成人的影响相提并论, 而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出现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

经过与这类学生长期的接触, 以及对其行为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

(一) 对家暴学生施行“闲聊拉近法”

当学生无所事事时, 老师可以显得似乎毫无准备、没有中心、不拘内容、不拘形式地与他谈些无关紧要的话。然后巧妙地利用这个“无中心”来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 利用“无关紧要的话”使其在闲谈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受教育, 利用“闲”的优势, 自然适时、巧妙地取得他的信赖, 打开他沉默寡言的内心世界, 在交流中活跃情绪, 拉近距离, 巧妙地达成教育的共鸣。

(二) 多鼓励, 多一些爱心关怀

我发现, 对这类学生要给予多一份的爱心, 要多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 调动其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在心态、品行、精神、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

刚刚转来的李晓明有些不太对劲:穿得破破烂烂脏兮兮, 上课经常迟到, 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过一次, 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但看到他那一脸委屈的样子时我的心软了下来,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脸像一个小花猫, 褂子上烂了一个口子也没有缝上, 身上还散发出一阵阵烟熏火燎的味儿。原来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经常打架, 婚姻处于崩溃边缘, 家庭经济条件极差。由于没钱, 所以上学比一般孩子晚了两年, 基础比较差。由于父亲需要下地干活, 母亲天天打, 没人照顾他的生活, 所以每天放学回家后不仅要帮父亲干地里的活, 还要收拾家务, 根本没时间做功课, 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父母的打骂。“没想到, 在别的孩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时候, 竟然还会有这样的生活存在。”于是, 我便告诉他, 咱人穷志不穷, 有啥难处, 老师和同学会一起帮助他。看到他感动的泪水, 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帮他到底。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复习功课, 及时提醒他洗衣服, 而且号召全体学生帮助他。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 他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 激励斗志, 树立对学习、对人生的信心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 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处于家暴中的孩子, 往往心灵受伤,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似乎非常迷茫, 对学习、对生活失去了常人的那份信心。他们承担了他们不该承担的一些东西, 他们也很难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就像上文中我班的那个家暴中的学生, 成年人都感到这种生活无法忍受, 更何况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呢?

对待这样的学生, 我经常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给他们适当的学习压力, 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其他东西,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一心用在学习上。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正确地加以引导, 在科学施教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 用心去感化, 才能做好家暴学生的教育工作, 使这些经受过风雨的小花重新展开灿烂的笑脸!

THE END

TAG:家庭暴力  论文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