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2、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3、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明代凤冠
4、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5、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长信宫灯
6、猜你喜欢:
1、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介绍下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文物鉴赏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
作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2、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利簋采用上圆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地位
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利簋为镇国青铜器。
Empire CMS,phome.net |
3、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明代凤冠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明代凤冠。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明代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这些永不展出的明代凤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
凤冠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其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
4、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陶鹰鼎
陶鹰鼎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陶鹰鼎的发现
1957年的一天,太平庄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猛然一震,犁铧碰上硬物,他以为是地里的石头,就准备将石头挖出来,谁知挖开犁松的虚土,却是一件鸟一样形状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挖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做了鸡食盆。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在华县发现了著名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考古队在泉护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还在附近作调查工作。
太平庄是泉护村的西邻,两个村庄村连村,地连畔,殷思义见到考古队热火朝天的工作,就主动向来村里调查宣传的考古队员讲了自己曾挖出一件陶器,并将陶鹰鼎送交给考古队,这才使这件珍贵文物见于世人,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华县农民殷思义发现的这件国宝,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国家博物馆的刘钧评价说:“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陶鹰鼎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参展的64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再没有出过国。目前,中国共有国家一级文物五万余件,而陶鹰鼎可谓是国宝中的国宝。
5、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长信宫灯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遗留下来的文物也是惊赞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放在现代也仿不出来的国宝,堪称价值连城,很多文物是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之极。那么本期的民族文化为大家揭晓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长信宫灯。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之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宫灯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整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文物价值
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它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长信宫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6、猜你喜欢:
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
TAG:中国永久不准展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