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濒临失传是共性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26 06:05:45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濒临失传是共性

2、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乐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

4、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5、濒临失传的唱蓬蓬文化

6、猜你喜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濒临失传是共性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从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经济生活类型。接下来,我们来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民族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相异的文化性征,构成不同的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中华文明以黄河长江两河流域为主发祥地,逐渐覆盖江南漠北,扩布到周边山陬海隅,地域广袤而民族众多。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从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经济生活类型。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总体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共同体。

今天中国13亿人分布为56个民族、使用82种语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保持着特殊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表达方式,因而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夏文明在多民族长期共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文化的和合特征。《论语?述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其特点是宗教排抑性弱,文化包容性强。在原始占卜巫术基础上形成的《易》文化,通过对自然与社会规律观察总结而孕育的太极、八卦思维和阴阳五行观念,都是讲矛盾统一辩证关系的,其阴阳调和、相辅相成的认识基础,长期支配中国文化走向,归纳为原理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学只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转化为真正的宗教形态,能够容纳其他思想体系,隐忍了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因而未发生世界其他地区宗教事件中消灭异己文化的决绝行为。

当然中国历史上偶有禁佛事件,更多出自经济原因,也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常态还是包容。汉文化正统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发生过多次少数民族入主,这些入主也反过来采纳汉文化,入主者自身迅速汉化,而将自己的始原文化掺并进去,形成文化混同。

至于东汉吸收印度佛教,唐代以后又容纳众多西来宗教,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同生共存,更是体现了中华文明地覆海涵的文化性格。而上述海纳百川的文化涵容历程,则孕育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容量。

2、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乐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在漫漫长河里创造了无数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古西安保留了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的西安鼓乐。它的内容丰富,人数庞大,演奏的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西安文化众多项目里的一个奇迹。

历史溯源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特别是明、清以来戏曲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至今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

艺术特色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

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但不论哪一种派,其演奏形式都是两种,即行乐和坐乐。行乐,顾名思义,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等打击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风格温雅庄重;用单面鼓的,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容与祈雨有关。

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

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坐乐常常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

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唐乐谱相同。

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

瑶族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瑶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娱乐,还是祈福驱魔,寻找伴侣,在任何时候,都是歌声缭绕于这个淳朴的大山里。你想学山歌吗,想感受一下这大山里的文化气息吗,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吧。

乳源瑶歌的历史渊源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

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

“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据相传,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以当时的“溜腊子”“溜腊妹”都属懂得谈唱旧歌自创新歌的瑶族勉讲端、勉西端(男孩、女孩)。据传17世纪以前,若是有人在山上唱起一首“赛花柄”,定会有人对上你一首并挽留你留下来做客。会唱“赛花柄”的时代的瑶族男女青年都以对歌来寻找自己的伴侣。

乳源瑶歌的艺术特点

勉语系山歌分为念歌、呕歌两种。念歌主要作用是传授和背颂歌词,为呕歌演唱打基础,是呕歌的基础知识。呕歌,也称喊歌,起音全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过山瑶唱山歌,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

学瑶族山歌,首先学发音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并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需要长期苦练,才能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据悉,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地域特色文化:钻木取火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的传说与来历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的艺术:柯赛绣

4、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在广西文化中有着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凝聚出来的文化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所以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这些文化,不让它们再度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壮族民俗。“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主要在春秋两季举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mpire CMS,phome.net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中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接壤的红水河流域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至今还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主要有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这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在广西民间被视为“歌仙”,刘三姐故乡宜州是刘三姐歌谣流传最有代表性的地区。刘三姐歌谣丰富多样有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创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完整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有美学等多种方面研究价值。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壮族嘹歌

《嘹歌》是着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民歌。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百鸟衣”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2007年,民间故事“百鸟衣”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剧

壮剧又叫“壮戏”,壮族戏曲剧种,流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方,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因语言、音乐唱腔和流行地区不同分两路壮剧。北路壮剧流行桂西北百色以北及滇东南富宁等地,是在民间说唱“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成,主要唱腔有“正调”、“平调”等,主要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

传统剧目有《文龙与肖尼》、《依智高》等。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各地名称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带称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地区称调子戏,阳朔以南称“采茶戏”、“彩灯”,左、右江一带称“大采茶”、“嗬嗨戏”。1955年以后统称“彩调”。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三类。同一曲调可根据表现内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变通。戏剧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彩带见长。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击羊皮鼓面,表示为盘王报仇,惩罚山羊;唱盘王歌表示盘王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追念。

猜你可能也喜欢:

诙谐有趣的湖州山歌

永不消逝的常州吟诵文化

湖州历史文化名人,你知道几个?

绣法自成一格的常州乱针绣

5、濒临失传的唱蓬蓬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传承久远,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累积,文化类别非常之多,但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艺术开始濒临失传的地位,其中在浙江舟山的唱蓬蓬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人更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本期舟山文化为你解析。

唱蓬蓬即唱新闻,指乐师借助伴奏,将时事新闻和评论说唱给众人听,并获取一定的报酬。主要分布在舟山群岛地区。

3月30日—4月3日,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人员到定海区金塘镇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唱蓬蓬”田野调查。

“唱蓬蓬”曾是舟山海岛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现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旧时盲艺人走街串巷,用本地方言说唱历史传奇故事或近期地方新闻,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该项民间曲艺已无人从事表演,曾经的老艺人日渐稀少,且都年事已高,身体不佳,致使濒临失传。因此,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其列为今年抢救性调查工程中的第一项。

本次田野调查是抢救调查“唱蓬蓬”的第一站,通过调查了解了目前金塘在世老艺人的基本情况及师承历史,并录制了顾德懿老艺人的部分曲目。按照预定计划,下一步将在金塘镇继续深入挖掘,逐步铺开,有针对性的全面整理我市“唱蓬蓬”各方面资料,以利后续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您也许还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拥有原始的美丽——壶瓶山

历史悠久的常德酒文化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有哪些  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