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曹先强,阿昌族文学奇人 曹先国百度百科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5-31 06:07:16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曹先强,阿昌族文学奇人

2、阿昌族的主要节日有几个

3、阿昌族的特色食品有哪些

4、阿昌族泼水节是什么时候

5、阿昌族舞蹈有哪些,阿昌族舞蹈介绍

6、猜你喜欢:

1、曹先强,阿昌族文学奇人

阿昌族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阿昌族的文学奇人曹先强是推动阿昌族文化的光明使者,朴实淳厚的阿昌族气息在曹先强的笔下焕发着勃勃生机。阿昌族的浓浓乡情被曹先强表达的淋漓尽致。

曹先强被当代哈萨克族着名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称为阿昌族“文学奇人”。他来自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进入云南电视台工作至今。

曹先强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发表文学作品,一直笔耕不辍,对创作有着经久不衰的激情和热爱

2、阿昌族的主要节日有几个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独特意义,下面就由小编带你去看看阿昌族文化中有几个主要的节日是他们最重视的。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南方云南省一带。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

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窝罗节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而举行的。

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两位始祖。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阳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会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话史诗,祝赞这两位始祖的丰功伟绩。接着,人们跟着“活袍”,围绕着窝罗神台唱起古朴原始的窝罗调,跳起以“太阳”“月亮”等自然景观为舞蹈造型的窝罗舞,载歌载舞,通宵达旦。除了歌舞,节日期间还进行武术、对歌、秋千、春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整个节日洋溢着一派虔诚、欢乐、祥和的气氛。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避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人们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泼水节

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会街节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3、阿昌族的特色食品有哪些

特色食品,是指具有某方面特色的食品,我国手机一个物产丰富,民族多的国家,当然了,各地的美食也是丰富多彩,各族之间也有他们自己最丰富的特色食品,那么,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领略一下阿昌族文化的特色食品。

分布在云南德宏州梁河县、陇川县是阿昌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全国仅有的曩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陇川户撒3个阿昌族乡,占全国3个阿昌族乡人口的66%,人们都把德宏称为“阿昌族的故乡”。

走进阿昌族的故乡,各村寨间如逢圩日,只听见无数把薄刀在砧板上剁肉,发出笃笃笃的响声,许多摊贩正在制作阿昌族有名的风味小吃--火烧生猪肉米线,也称“过手”米线。这种美味小吃,各摊档的调料不尽相同,但大家选料都很注意,一般是新鲜火烧猪肉,经过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各种调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后拌和上柔软滑润的米线。这种小吃酸辣可口,味道鲜美,别具风味。阿昌族还编出山歌唱道:“阿昌好!阿昌好!阿昌小吃风味好!走到天涯也忘不掉”。

由此引发阿昌族的饮食文化,我们不得不从阿昌族独特而又有趣的结婚仪式结束时说起。结婚仪式结束,男方的客人快来时,新娘到半路迎接,到离家一公里处,众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说:“辛苦了,请到家里坐!”众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说,姐夫都不请我们,你家在哪里我们都晓不得,咋好意思去!”这时新郎在小伙子簇拥下来到了。

小伙子们先开口:“请到家里坐!”姑娘们不买帐:“姐夫都不叫,你们喊有什么用!”新郎只得上前弯腰作揖,请姑娘们到家里坐。姑娘们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请,如此三十多次才把这些人请进家。新娘的女伴把大饭盒里的鸡肉和饭装在碗里,由“贺哨”(姑娘们的领头)给小俩口吃,希望他俩同甘共苦。吃到快饱时,寨里的小伙子进来把门堂屋门关紧,端着饭菜,唱着山歌,请姑娘们吃一碗:“红米糙饭格是不合口?腌菜素饭格是不合心一碗红米糙饭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们接唱:“红漆桌子黑漆边,八碗九碟摆中间,我们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当做酽酒喝”。

对歌对到半夜,小伙子把姑娘们送回寨子。这天,酒席上,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家要有一盘猪脑子拌的凉拌菜,没有这盘菜,他们就不吃。招待客人结束,舅舅回家时,新郎家要给他“外家肉”。这肉很讲穷,要砍一块尾巴跟一只脚连起来的肉,恰好是四斤半。给“外家肉”是为了表示不忘记外家。婚后的第二天,女家请客。席间,新郎要到每桌前弯弯腰,说:“家常素饭随便请!”就这样认了亲戚。

下午,男方的媒人领着八至十个老人和两个姑娘挑着礼品送彩礼来了。送进彩礼,摆席吃饭,姑娘们乘新郎不注意时给新郎抹黑脸,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们笑弯了腰,说:“大家记不得新姐夫,脸黑掉一半的就是!”要转回家时,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说:“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说几句吉利话,岳母给姑爷一匹自己织的布,岳父给姑爷五十元钱。

这时调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猪骨头挂在新郎肩上说:“肉我们吃光了,剩下的骨头、皮子请你带回去!”又引起一阵大笑。出了寨子,新郎才把骨头甩掉。婚后第三天,女家送“大饭盒”给男方。大饭盒里有四斗糯米饭,还让牲口驮着四箩谷子(每箩35斤),给小俩口做谷种,嫁妆也同时驮到男家。这当中,送大饭盒的人凡出去,就被敬一杯酒:“请骑大白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请骑大红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强。喝完要留五分钱,以示礼貌。婚后第四天,小俩口双双回女方家一转,到此,婚礼即告结束,俩人开始新的生活。

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欢迎访问phome.net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4、阿昌族泼水节是什么时候

阿昌族的泼水节跟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是过法不一样,阿昌族有自己独特的庆祝这个传统节日的方式。那么,本期少数民族的节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阿昌族泼水节是什么时候。

问:阿昌族泼水节是什么时候?

答:清明节后的第七天。

阿昌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阿昌人穿上节日的盛装,采下几朵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花枝招展过节日。全村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佛寺前,前面两面龙凤旗开路,后面几人跳着象脚鼓舞,率领众人向山里进发,边走边放火药枪。上山后,在锥栗树前鸣响鞭炮、跪拜,然后采锥栗树花,同时采杜鹃花。采好花后,人人兴高采烈,挥舞花枝,欢呼声震天动地,在山坡上纵情歌舞。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

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阿昌族的泼水节跟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也是从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但过法有所不同。

男子敲响象脚鼓、镲、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在后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泼花塔、花轿;并把清水倒进竹龙喷射花轿里供着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

泼水前,男唱:“今天浇花水”。女同意就唱:“浇给点”。男唱:“你的衣服花花绿绿像鲜花,怕浇脏了”。女答:“你一浇,我的烂衣服成了好衣服”。男的就主动浇,浇在肩上或者说后脖子的衣领上;接着女的同样浇男的。场面热烈,但从不追着人浇。

5、阿昌族舞蹈有哪些,阿昌族舞蹈介绍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口头文学十分丰富。也流行着各种精彩的舞蹈表演。下面一起随本期的阿昌族文化来看看吧。

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动作风格大同小异。

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要的开始唱词,“蹬嘎”意为舞蹈,总称为“窝罗舞”。舞蹈主要摸拟飞禽走兽的动作,如麻雀步、猛虎下山等。跳麻雀步表示希望得到好运,跳时唱的是“巴松昆”;跳猛虎下山步表示扶正压邪,大吉大利,跳时唱的是“窝罗歌”。

最早的“窝罗舞”来源于阿昌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由老歌手领唱,大家随着唱跳,根据曲调的变化而改变动作。古老的窝罗舞由自由步、麻雀步、猛虎下山步3个部分组成。舞蹈场面造型是“太阳打伞”、“月亮戴帽”,大圆圈的舞蹈队型为“双龙行路”,在舞蹈中调整为“金龙转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阿昌族人民结合生产生活提取新的题材,将窝罗舞整理为窝罗、阿露、团结、射箭、耕织、丰收6个部分。舞蹈内容朴实,曲调欢快,表现了阿昌族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向上的精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阿昌族最喜欢跳的象脚舞,很具特色,一般是由敲击象脚鼓者和敲镲的两个人作为一对,同时可以组成几对,成双成对地匹配着跳。人数不限,但每一对的两个人始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方位,并且只能斜对着跳。在整个舞蹈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对舞伴都要有规律地作双脚的前后左右的移动、跳跃和忽立忽蹲、忽进忽退的动作,身体也随之一起一伏。跳到起劲时,人们嘴中不时发出“哦-呵可”的欢叫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极其欢快、热烈的气氛中。这种舞蹈总是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快和无比的欢乐。阿昌族人民喜欢用音乐、舞蹈来赞美劳动和爱情,歌颂英雄人物,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表达本民族的欢乐与悲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泼水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