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北京中元节习俗:祭祖放河灯
2、佛教中元节祭祖的意义和方法
3、中元节如何祭祖:祭拜宴席缺一不可
4、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来历是什么
5、中元节放河灯注意事项
6、猜你喜欢:
1、北京中元节习俗:祭祖放河灯
中元节,这个节日在民间有很多叫法,例如“七月半”“鬼节”等等,这是我国阴间最大的节日。每个地方中元节习俗都是不同的,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老北京文化中的中元节习俗吧。在北京有很特殊的方式在度过中元节这一天。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
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祭祖
老北京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一般皇宫内还要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亲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据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初秋之时,扫墓连带全家秋游,无疑是孩童们的一次出旅,孩子们早把“鬼节”抛之脑后。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
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老北京的又一个传统灯节。
放河灯的历史悠久,明人刘若愚的《明宫史》载:“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西苑即说的前三海。放河灯亦做放荷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当时北京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泡子河、东直门外的二闸、御河、护城河等地,到处是一片如昼烛光,月下百姓云集,热闹非凡。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祁老爷子在河边放河灯超度亡人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老北京中元节的风俗。
莲花灯则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悬挂花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宫”处,看众宫女提着绸制的莲花灯来走迷宫。民国时期,七月十五这天点莲花灯也是必需的习俗。四合院、大杂院里的孩子,都人手一只莲花灯。市面上的各类集市——东安市场、隆福寺、崇文门花市、天桥、什刹海荷花市场等,从七夕节后即有专门的铺面开始售卖莲花灯,其灯皆是用彩纸莲花瓣组成的各式花篮或鹤、鹭等飞禽动物,任人选购。普通街市上及串胡同的小贩卖的就是及其便宜的荷叶灯了。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线绳罢了。一些穷孩子还有用大棵香蒿子缚上香头,或用莲蓬插上香头代替莲花灯的。更为别致的是,茄子插香头而燃之,谓“茄子灯”;西瓜瓢内插蜡燃之,谓“西瓜灯”。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2、佛教中元节祭祖的意义和方法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原来是我国民间的祭祀节日,随着时间的发展,其逐渐融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为一体,以慎终追远、拔度先祖、普度众生为宗旨的节日。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佛教中元节祭祖,有何意义与方法。
中元节的来历和意义
汉民族传统的中元祭祖
《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礼记·祭法》记录:“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对祖先的祭祀已经存在,古有四时祭祖:春礿、夏禘、秋尝、冬烝,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
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享誉千秋,开后世家训之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的珍贵遗产。历代学者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更纳入《四库全书》子部。
这部家训之祖中记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这段教诫颜氏子孙的家训,更是真实、有力的体现出当时儒家习俗和佛教盂兰盆会已经完美融合,深入民心。
佛教盂兰盆会:传入中国,发展于中国,融入中国
盂兰盆会源于《佛说盂兰盆经》,盂兰二字翻译为解倒悬,是极苦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似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盂兰盆,即用盆器盛着各种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悬之痛苦。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Empire CMS,phome.net |
三教一源的中元节
七月十五祭祖习俗,与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皆以孝敬为根基,以供养、忏罪、普度为主题内容。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这一天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位一体、三教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谢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儒、释、道思想,融合得天衣无缝。
2010年5月18日,在我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列入民俗项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祭祖,斋、忏、超荐的宗旨和方法
中元祭祖之供斋法,重在心斋
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都离不开供斋,献供仪式是祭祖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儒释道三教的教学都注重实行,《颜氏家训》就提出“学贵能行”,净土法门更着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动念。
因此献供仪式就如同后世子孙遵守佛训、祖训、家训,然后拿出学习成果供养佛陀和先祖。供桌所摆放的物品只是一种象征,若无洁身自好的品德,心得开明的见地,了脱生死的把握,当生成佛的信愿,供斋就形同虚设,就违背了三教均注重实行、实修的教学理念。
祭祖、念佛心不能归一,在于生死心不切
凡是不能洗除心垢,没有真诚心祭祖,实无功德可言,无功德则无供可献。念佛者多,心能归一者甚少,原因在哪?在于生死心不切。
印祖在《文钞》中有警示:“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之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
天下间最不愿散去的宴席,非亲情莫属,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我等却因还喘息于世间,而未能思地狱苦,未能生大警觉心,因此念佛心不能归一。
中元祭祖的忏悔法就是守住孝、慈的根本戒律
佛教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僧众于此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当日一切僧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佛教和道教于此特殊节日,均以严持戒律为忏悔改过。
3、中元节如何祭祖:祭拜宴席缺一不可
中元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大祭祀节日。
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重头戏,就是要祭拜先祖了。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元节如何祭祖。
中元节的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
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人们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佛祖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而在祭祖敬神佛之外,中元节这天各家一般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此类祭拜一般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结束语: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古代启蒙典籍《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要求人们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4、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来历是什么
中元节被称为是鬼节,中元节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在中元节也有很多流传已久的习俗活动,例如放河灯等,那么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呢?有什么寓意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老黄历一起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领证吉日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修造吉日
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宗教的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你可能感兴趣:2020年出行吉日
明人田汝成编着的《西湖浏览志余》记载:“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四川《德阳县志·风俗》中记载:“(端午、中元节)夜则折纸做小舟式数十百,各置炬,其中顺流飘荡。”清人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云:“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罗列两岸,以数千计。”
文中提及的“盂兰道场”,讲的是“目莲救母”的故事。相传目莲的母亲死后受到折磨,目莲为拯救母亲,削发出家向佛祖求救。佛祖传给他《盂兰盆经》,并告诉他如设道场诚心诵读此经,则可拯救母亲,免除倒悬之苦。由此可见,古时人们放河灯的主旨之一是祭奠祖先:千百盏河灯放入水中,可照亮九幽黑暗地狱,为鬼魂引路,以解脱其痛苦。可见放河灯是一件“善事”,故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5、中元节放河灯注意事项
在中元节这一节日中,有这么一项传统的习俗——放花灯,在节日文化中,为什么要放花灯呢?放花灯这个习俗又是怎么来的,放花灯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放河灯,用以悼念逝去的亲人,祝福活着的人们。放河灯时,人们会把糊好的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放到河上。本来漆黑一片的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层次错落,让人会觉得美丽而又壮观。
放河灯中的“河灯”又名“荷花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流。现在的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光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光纸的四角粘起来。
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因为这样的灯芯,一方面是燃烧时间长,同时,抗风性强。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这样有些沙子就粘在了河灯底部,这样就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
“放河灯”的民俗起源甚早。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又因为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
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
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如清代皇宫放灯:“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
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自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
6、猜你喜欢: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