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蒙古族传统乐器都有什么(蒙古族传统乐器都有什么名称)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9-02 00:03:22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蒙古族传统乐器都有什么

2、蒙古族传统风俗:蒙古族火文化

3、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4、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5、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四胡

6、猜你喜欢:

1、蒙古族传统乐器都有什么

如今的人们大多在学习钢琴、小提琴各种各样的西洋乐器。而忽略的祖国的传统乐器文化传承,中国少数民族的乐器也是有很多种类可选择的。本期小编就带你去蒙古族文化了解蒙古族传统乐器有什么。

马头琴: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口琴: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四胡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

2、蒙古族传统风俗:蒙古族火文化

火对于人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火我们将无法得到延续,可能如今我们还生活在原始社会,甚至是已经灭绝了。而蒙古族却有着纪念火的节日,这是一个蒙古族从古至今一直都举行的重要节日。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火被蒙古族奉为财富、力量、纯洁的象征,认为火可以赐予人们财富、幸福和健康。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火,火对人类的生存,疾病的防治,世族的延续传承做出过重大贡献。蒙古族祭火是对火的贡献的一种纪念,想从火那里得到更多财富和幸福。蒙古族祭火词里,火被称为“火母”,把火比作有恩于自己的人。人类使用火的发明,把生产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蒙古族视火为特别神圣,都会举行祭火活动。从古至今,祭火始终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关于火的起源,蒙古族民间有这样的一些传说。大山山丘的时候,大海水塘的时候,我们这个“忒贝(洲)”没有火,人们看到别的“忒贝”在用火,就派燕子去偷火。燕子偷到了火,被这家忙于针线活的女主人发现,情急之下女主人用剪子去剪燕子并大喊“有人偷火”,燕子忙从窗户飞出,尾翼被剪开三角。从此,燕子偷火被烟熏成漆黑尾翼变成叉。其他“忒贝”的人派蛾子来我们这个“忒贝”偷火,偷走蓝火,这个洲的火一直不旺发蓝。一直派蛾子来偷火,蛾子再来偷火,只能是扑火了。

相传,格斯尔远征带回火,回来的时候天还未亮,夫人还未起床,格斯尔汗把夫人叫醒并说道:“把银子镶在外边,把金子镶在内里,祛病”。蒙古族这句话的涵义是特指让生火驱逐病魔。

很久以前,一对夫妻用铁、白石做成火镰取火,向外保密。于是人们派燕子去偷听这家男主人给老婆教授怎样用火镰取火的技术。从此,人们学到了用火镰取火的新技术。

祭火习俗是许多民族共有的一种习俗,只是在祭祀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蒙古族的“祭火节”里留存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火的情感寄托。

火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健康。因此,蒙古族把火尊为神。火神是纯洁祛垢的化身,能够消除一切污秽和瘟灾,驱除一切邪恶。曾经“凡宫廷所用之物,以及贡品,必经此辈以火净之”,到了现在最好的消毒方式仍然是用火消毒,生熟分开等等。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火象征着家世延续,世代传承。认为撑起家世灶火的三石分别代表父母、妻子或男女主人及儿媳,“三石”顶起这个家。认为家世存续,灶火存续;灶火存续,家世存续。

您可能还喜欢:

黎族竹木器乐的传承文化

精美绝伦的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解惑:黎族不能在几月结婚?

令人惊讶不已的羌族碉楼

3、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

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重大节日,而在蒙古族祭敖包便是他们的重大节日。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而祭敖包就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开始祭祀。祭敖包承载了许多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

下面的内蒙古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祭敖包的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已无据可考。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们,过着游牧 祭敖包狩猎的生活。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

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安葬亲人时,随车带着一峰驼羔,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这时,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来祭礼亲人,求得亲人的祝福。如此沿袭,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时,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 祭敖包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

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蒙古语中姓氏一词,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

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 祭敖包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灵,尔后又包括祖先的神灵。总之敖包成为神灵所栖之场所。敖包成为某一氏族,某一苏木、某一区域的保护神。方观承《从军杂记》云:“峰岭高处,积乱石成冢,名鄂博,谓神所栖……”纪昀《乌鲁木齐杂记》云:“鄂博者,累碎石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

4、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蒙族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中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蒙古族人民过年过节都会在美丽的大草原上举行,这一天,人们也会盛装出席。

那么,蒙古族究竟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春节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您可能也喜欢:

关于傣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的节日有哪些?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5、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四胡

音乐是蒙古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四胡就是蒙古音乐的灵魂所在。蒙古四胡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但却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四胡长期在蒙古族民间流传,也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演奏家。下面就小编我就为大家来介绍下蒙古族的四胡吧。

低音四胡

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或好来宝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牧区的低音四胡,为便于马上携带,琴身可拆装,即琴筒、两截琴杆、弦轴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刳制而成圆筒或八角圆筒形,前口蒙以羊皮或牛皮,后端敞口。琴杆与琴筒同木而制,弓杆较短,两端缚以马尾。

演奏低音四胡,将琴筒置于左腿根部,琴头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主要用左手食指、无名指第二关节处按弦,有时用中指或无名指的指甲从弦下顶弦来代替按弦,还不时从弦下弹弦,小指多用来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颤音等技巧。

除却上述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弹拨里弦配合右手弓杆敲击琴筒,也经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轻弹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弹弦,这些都是四胡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发音圆润优美,音色浑厚深沉,是蒙古族说唱音乐伴奏、民族器乐合奏中重要低音拉弦乐器。

中音四胡

中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圆筒形,用薄黄铜板卷焊而成,筒长16厘米、直径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筒口外用铜箍紧固,筒后端敞口,口内设铜制边框。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红木或柴檀木制作,全长90厘米。琴头平顶,上置四轴,张有四条丝弦或铜弦,细竹系两束马尾为弓,弓长68厘米。

演奏姿势、方法和技巧,均与低音四胡相同。音色圆润、明亮,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说书、演唱等说唱音乐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乐合奏中的主要中音乐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并与高音四胡、马头琴、三弦、火不思等乐器合奏。

高音四胡

高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又称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民间的小四胡,琴筒竹或木制,呈圆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轴、四弦,张羊肠弦或丝弦,音色较粗犷。高音四胡的音质清亮,透明,声音穿透力强,很有特点。既可演奏缓慢,抒情的旋律,又能演奏活泼、轻快的技巧性乐段。

20世纪60年代,四胡演奏家孙良、朝鲁和制琴技师张纯华等人合作,在民间小四胡的基础上,参照低音四胡和中音四胡的规格,将高音四胡统一为现有形制:琴筒呈八方筒形,用八块硬木薄板拼粘而成,筒长14厘米,前口蒙蟒皮或薄牛皮为面,面径(对角)9厘米。琴杆用硬木制作,全长80厘米,琴头平顶,上置四轴,轴长17厘米。皮面上置有琴马,张四条钢丝弦。细竹系两束马尾为弓,弓长78厘米。

您也可能喜欢:

土家族吊脚楼悠久的历史文化

土家族文化象征:土家族服饰

追求快捷方便的美国饮食文化

色彩丰富的维吾尔族服饰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习俗  传统节日及习俗  传统节日和习俗  传统节日的习俗  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  传统节日风俗  蒙古族传统节日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